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太上感应篇汇编 > 第6章 前言4

第6章 前言4

太上,至尊之称。盖称天立教,示人不可玩忽之意。感如种植,应如花果。以此二字名篇,谓有感必应,亦随感随应,彰天道好还之理也。语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其感应之谓乎?通篇以首四句提纲,已括全篇之义,以下皆发明此四语。“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至“先须避之。”乃统论神明纠察之密,罪罚之严,先启人敬畏之心。“是道则进”至“当立三百善”,言为善召福之报。“苟或非义而动”至“殃及子孙”,言为恶召祸之报。下又于“横取”、“枉杀”二端,特重言之者,见其恶尤甚也。“夫心起于善”至“凶神已随之”,更推本于起念之初,即为神所鉴,福基祸胎,宜懔懔辩之于最初也。“其有曾行恶事”至“转祸为福也。”示勿因从前之过自弃,果能改过迁善,则转祸为福,实为至易。此太上开示之本旨,所谓祸福无不自己求之,应前“惟人自召”之意。末总结以语、视、行三端,为奉行积累之格律。结句励以勉行。“勉”之一字。为改过迁善之要诀,叮咛之意,深切至矣。

【译白】太上,是对道家至尊的尊称。这种以称赞上天来树立教化,就是告诉世人,对这样至高无上的事情要慎重,不可以有半点轻率、不恭敬的意思。“感”,就像植物的种子;“应”就像开花结果。用“感应”这两个字为篇名,是取其“有感必应,随感随应”的意思。这是彰显了天道善于回应的道理。俗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不就是所谓的“感应”吗?《太上感应篇》前面的四句是全篇的提纲,这已经包括了全篇的真义,后面的内容都是阐述前面这四句。从“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到“先须避之。”是在统合说明神明纠察人间善恶的缜密,和对造作恶业之人惩罚的严厉,首先开启人们敬畏之诚心。从“是道则进”到“当立三百善”,是在说明行善可以感召福报。从“苟或非义而动”到“殃及子孙”,是在说明作恶必然感召灾祸。下面又说“横取”、“枉杀”这两个方面,特别以严重的口吻来说明,就是因为看到这其中的恶,是非常的严重。“夫心起于善”到“凶神已随之”就是更进一步推论到起心动念的初出,神明已经开始鉴察。而这起心动念的开端,就是福祉的基础,也是祸患的胞胎,所以应该在最初的时候,就要戒慎恐惧地分辨清楚。“其有曾行恶事”到“转祸为福”,是开示了不要因为从前的罪过而自暴自弃,若是能够诚心地改过向善,就可以转祸为福,这实在是很容易的事情。以上这些道理,都是太上开示的主旨,所谓的祸福,无不是自己求来的,与前面所说“惟人自召”的意思相应。最后以“语、视、行”三个方面为总结,作为奉行此篇累积功过的格律。结语,就以鼓励嘉勉好好去实践。“勉”这个字,是改过向善的要诀,太上一再地叮咛,意义深远而又确切。

世道不古,人心浇漓,礼教不能劝化,刑罚不能禁止,惟“感应”二字,可以动其从善去恶之良心。人即不畏王法,未有不畏鬼神者。王法或可以势力机巧而脱,鬼神定不以富贵幽隐而遗也。故有序此篇者云:“善者闻之益劝,不俟奖赏之加;恶者睹之自危,逾于刑罚之及。”可见此篇。不但扶翼圣经。亦且补助王化也。

【译白】现在世间的道德规范,已经不如古代,世风日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又非常的薄弱。而且儒家之礼不能劝化世人,国家的刑罚也不能禁止犯罪。目前惟有“感应”二字,才可以引导出世人去恶向善的良心。人即使不怕王法,但是却没有不怕鬼神的。王法或可以利用势力、或运用技巧来逃脱,但是鬼神却不能以富贵来买通,就是躲到阴暗处也无法逃避。因此,有人为《太上感应篇》作序说:“善良的人听了《太上感应篇》的道理以后,就会更加努力积极的行善,不必等到奖赏表彰才去行善;作恶的人看了《太上感应篇》以后,就会感到恐惧,不敢再为非作歹。这比用刑罚来得还要有效。”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太上感应篇》不但可以辅助三教圣贤的教化,也可以辅助国家法律,让社会更加和谐安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