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被家人虐杀后,我重生成郡主 > 第20章 水库

第20章 水库

“我也是有打算让你们经商。县里缺钱。但是我并不想要你们入商籍。”赵墨卿说,赵墨卿怕她们被人轻贱。

媚星听到这话,开心的笑了,“那可和大人想到一块去了。”

“大人,不入商籍如何经商?”媚星劝着,短时间内是可以不用入商籍,但是,这不是长久之计。

“既然大人和我们想到一块去了。那我也好开口,开酒楼再开布庄,我们的钱是不够的,我想大人可不可以出些钱入股?”媚星说得很诚恳,她们的困境,她们的想法一一摆在赵墨卿面前。

赵墨卿看向她们,问,“你们真的决定了?”

姑娘们不带丁点儿犹豫,齐齐点头,异口同声,“决定了。”

既如此,赵墨卿也不多说什么,给她们入了商籍,入在赵墨卿买的那宅子下。

“多谢大人。”媚星行礼答谢。

其他姑娘也纷纷说,“谢谢啊!”“谢谢大人。”“多谢大人。”

“你们想个章程出来。”赵墨卿也不讲虚的,既缺钱,那就赚钱。

“忙活了一个上午,我带你们去吃食堂吧。但没有肖大娘做的好吃。”赵墨卿起身伸了伸懒腰。

姑娘们一个个惊喜的表情很是鲜活灵动,声音不约而同的响了起来,县衙一下子就热闹了。

穿过连廊,去到后厨,递了袋银子给黄娘子,赵墨卿说,“我带姑娘们来尝尝黄娘子的手艺,辛苦黄娘子了。”

黄娘子脸色有些为难。

这毕竟是公厨,万一上面怪罪起来,可不是赵主簿的罪责,而是她们这些人的过错。

赵墨卿又说,“没事,程大人问起来,就说是我的命令。不会让你们担责的。”

“再说了,黄娘子你做饭那么好吃,可不得让外人尝一尝。”

赵墨卿那张嘴,比蜜还甜;再说黄娘子本就偏疼她,哪有不依的。

黄娘子带着点亲昵又带了点纵容,“知道了,主簿大人。”

主簿大人对厨内的大伙说,“辛苦大家伙了。”

姑娘们看着食堂,这还是他们第一次进来呢,都很有规矩的不乱看,只是乱瞄的眼神止也止不住,那眼睛骨碌碌的转。

赵墨卿看得只觉得好笑,“想看便看,不用这么难为自己。”

姑娘们听到此话,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随后大大方方的看了起来。

很干净,这是她们的第一印象。

桌子不是家里用的那种短方桌,而是长方桌,起码有一丈长,配套了长凳。

三张桌子摆在厅里,相隔挺远的,人员走动也不显拥挤。

三张长方桌前放着一张相对较短的桌子,但也比一般农家的要长。这应该放饭菜的。

厨房的人把一盆一盆菜摆上了桌子。

也不是什么大宴,就很家常的菜。

焖南瓜,焖豆角,鸡蛋炒苦瓜,红烧肉炖梅干菜,鸡肉焖豆角,还有一个羊肉汤,里面加了一些补血的药材。

这个汤是黄娘子特意加的。衙门定了每天食材的账目用额,羊肉这么矜贵的东西也不多,所以黄娘子做成了汤,又想到这群姑娘面黄肌瘦的,加了一些补身药材进去。

黄娘子是知道这群姑娘的,全县都知道这群姑娘。

剿匪回来那天,县里的人高兴坏了,手舞足蹈,奔走相告;看到队伍后面的姑娘时,却面露悲色,要哭不哭的。

有一个姑娘见到了他哥,她哥也见到了她,两眼相对,她很高兴想去相认,他哥也很高兴想上前,她嫂子拉住了她哥,死死拉住,也不抬头,不看两人。

他哥从开始的不解,疑惑,震惊,到最后的难过,他收回了脚步。

那姑娘见状也迟疑地收回了脚,收回了目光,跟着队伍走,仿佛不认识两人。

在无人看到的角落,她哥扇了自己几巴掌,她嫂子也扇了自己几巴掌,两人都默默低着头,死死咬紧牙关,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一脸的泪水。

从此对面不相识。

也不是什么很名贵的菜,但是姑娘们吃得很满足,或者说,她们很珍惜现在的生活。

饭毕姑娘们还想帮忙洗了碗再走,被赵墨卿打发了,“本来就是请你们吃饭,哪有让客人洗碗的道理,你们要是想洗,回宅子洗。”

姑娘们一嗔,“我才不洗。”

走了。

“你到是好本事,能把她们逗笑。”宋戎等姑娘们都走了上前来说。

“你躲哪看戏呢?”赵墨卿问他。

宋戎白了她一眼,“你和县令商量国家大事,我还不能躲远点吗?”

“躲到厨房来?你可真是个人才。打仗呢,你过两天应该就可以知道消息了。”赵墨卿嘴了他一句,就说正事了。

“我滴娘。”宋戎呆住了,连乡音都出来了。

“我可没有你这么大的儿子。”赵墨卿语不惊人死不休。

宋戎听这话比听到要打仗还要惊讶,张着嘴巴,最后吐出一字,“滚!”

赵墨卿自己也有些惊讶,女扮男装那些年,还是在她身上打下了很深的烙印,她曾经在书院看到别人这么贫嘴时,心里还有些羡慕,没想到现在自己顺嘴就说了出来。

“嗻!小的这就滚。”赵墨卿利落转身。

好死不死,这时候一群人来食堂吃午膳。

赵墨卿面不改色,向众人点头示意,淡定回衙办公,

淡定什么的都是表象,赵墨卿内心的小人已经哐哐撞墙了。

宋戎在众人倾佩的目光中也不好受,皮笑肉不笑的尴尬着,“呵呵……主簿大人,最近事忙,寻我开心呢。”

众人都一副我懂,你不用多说的眼神。

宋戎更郁闷了,不是,你们懂什么了?

宋戎不管他们,“黄婶,两勺红烧肉。”

“老大……”

“老大你不能这样。”

“老大……”

传来大众抗议的声音。

让你们闲得慌!

新来的捕快更是不知尊卑为何物,连上官都敢打趣!

水利的事情也不是说放下就可以放下的,这是利民的大事,也是百年大计。如果建好了,这一方百姓就可享用百年,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大人,蔗村村长求见。”门房的人来报。

赵墨卿搁下笔,看着纸上的水利计划,边卷起纸张,边吩咐,“叫他进来吧。”

蔗村如此偏远,不知村长来是为何事?赵墨卿揣度着。

“大人,我家小女嫁到了隔壁村,他们村是花林县的,这个烧火粪,你看我是否可以教给她?”蔗村村长开门见山。

“你想教,教便是。这个方法也不是我想出来的,自古就有的。不用特意跑一趟。”赵墨卿说,现在是农忙季节,农户家里的事情怕是多得很。

说是这么说,自古以来就有,但是怎么不见有人传授出来。这都是安身立命的本领,是她赵主簿的政绩。

“我今天就叫人把告示贴出来,你们想传授就传授。不用特意来告知。”赵墨卿说。

“主簿高义!”蔗村村长拜服。

“别给我戴高帽了。比起这个,你们的粮食丰收,我会更高兴。”赵墨卿将他扶了起来。

这也不是空话,这赵墨卿心里话。粮食丰收,百姓安乐,为官者自然有政绩,何必来那些假大空的东西呢。

告示一贴出,民间对赵墨卿的称赞就更多了,声望更高了。

谁家没个亲戚,自己好了,拉亲戚一把,大家的日子都好过。

就这样,亲戚拉亲戚,亲戚拉亲戚,整个冀州的人都知道这烧火粪的法子了。

只怕等秋收后,又是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

程修鹤问,“你就这样把方法传出去?”

赵墨卿无奈,这已经是第十个这么问她的人了,“利国利民的事,怎么就不能传出去了。”

程修鹤说,“我不是这么个意思。”

赵墨卿说,“大人,这也是你的政绩。不过现在都秋收了,这个时候来问,想来那烧火粪效果显著。”

“什么我的政绩,怎能如此功利?不过你说得也不错,那烧火粪,确实不错。”程修鹤怒目,瞪了她一眼。

“行!是我功利,是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你怎知那烧火粪不错?”赵墨卿回过神来。

“我夫人庄子上也用此法,收成不错。”程修鹤说。

赵墨卿不尴不尬的呵呵了两声。

程修鹤不管她的阴阳怪气,“就要秋收了,秋收后,你也准备准备,去收赋税吧。”

“知道了。”

赵墨卿抽出图纸,“这是我设计的水利图纸,你看看。”

程修鹤拿着略略看了一眼,说,先放我这,过两天给你意见。

赵墨卿点点头,收拾收拾归置归置,回家去了。

晚上,程修鹤退下了下人,拿出水利图纸,说,“夫人,你帮我看看。”

姬茹月不知是何物,凑上前一看,“这是……水利图?”

“夫人真是慧眼识珠啊。”程修鹤说道,还帮姬茹月捏起了肩。

姬茹月似笑非笑的看着他,评价道,“无事献殷勤。”

程修鹤一脸谄媚,问,“夫人,你觉得有什么需要改的地方吗。”

姬茹月师从她父亲,她父亲在教书育人前,游历各地,见闻广博,成为了半个水利专家。游历时,还帮一些地方治过水患。

后来她母亲生下了她,实在不适合奔波,就去到了书院教书。

姬茹月也跟她父亲学过水利,程修鹤没学过,他那一知半解的,在赵墨卿面前班门弄斧,只会露怯。

姬茹月细细看了图纸,说,“设计是没问题的,但是这要建在哪里?”

“就建那土匪窝。”程修鹤捏着姬茹月的肩膀,也凑上去看。

“建土匪窝那的话,我是建议可以多建几个泄洪口。土匪窝在南音山吧,南音河边上。南音山又是清水河、雾水河、蓝水河的源头。南音河流量大,三年前还决过堤,在此建水库倒是可以防止水患。”姬茹月看出了门道。

程修鹤听着姬茹月的分析,默默按着肩。

“在南音山建水库,多建泄洪口,水灾时可以将下放到清水河、雾水河、蓝水河,下游的压力也不会过大。旱灾,也可以将水下放到这三河,确保下游的灌溉。旱涝保收。”姬茹月如此说。

“其他的,容我再看看。”姬茹月缓缓说,“我翻一翻父亲的书信再给你答复。”

“辛苦夫人了。”程修鹤拿了一杯茶,特狗腿的对姬茹月说,“夫人请喝茶。”

赵墨卿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所以她请了两个荣休在家的治水大儒,去水库的地点考察,去各个村考察。

肖渡舟,字理道,丰州人,三品荣休,现赋闲在家。赵墨卿带了一幅名画亲自去请他出山。

肖渡舟在任时,因多次治理水患得宜,一再升迁。

永平年间,客晋县、宿田县、山行县三县暴雨,三县的晋水河、甜水河、排洪河一起涌入雪疆州的平春江,肖渡舟预判平春江会决堤,提前转移上万百姓,当晚,平春江果然决堤,救了上万百姓。

康宁年间,上游泄洪,没有通知下游,也可能是怕下游不同意,直接泄洪,淹了一州的人。肖渡舟,挖支渠,引水入湖,后又挖宽了河道,修筑堤坝,后十几年果然没有在发生水患。

永安年间,肖渡舟被命去治理曲甘江,肖渡舟筑建鱼嘴坝,将曲甘江一分为二,减小水流,后也没有发生决堤。

兰桂,字浩然,京城人,祖籍冀州,回乡养老来着,被赵墨卿软磨硬泡来的。

兰桂主修大运河、通壶渠;在修大运河的同时,修建阶梯式匣门,建支渠,顺便灌溉了千亩良田,后又将河流改道后留下的淤泥改造成良田,造福一方。

运河航运发达,不知为朝廷创建了多少税收,也不知为多少人提供了便利,从湖州到京城,走水路比走陆路少了二十天。

但此人懒散,修完通壶渠之后,就上书请辞,游山玩水去了。最近才回的冀州。

赵墨卿原话,“您已经游山玩水这么些年了,业精于勤荒于嬉,您也该看看您的学识还在不在?”

兰桂听这鬼话很新奇,从来都是长辈劝小辈刻苦,还没听说过小辈劝长辈努力的,脑子一热就答应了赵墨卿,虽然后来他每天都在后悔中度过,但也晚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