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一个年龄比自己大,身体还比自己强壮的男人,这么脆弱,这么容易哭。
李青也不懂爱情,但是他听过一句话,意思就是爱的深的那个人容易受伤。
也是最先放手的人。
他不能仗着沈溪爱自己就辜负他。
这么好的人,值得珍惜,值得好好珍藏。
转眼就到了8月15,这里的丰收节。
一般从这天开始收割稻子。
早上阳光明媚,空气清新。
两人换上旧衣,穿上草鞋,拿着镰刀,推着板车,去田里收割稻子。
一片片金色的稻田,里面是忙碌的村民们。
稻田里的水已经干了,李青再也不用担心会有蚂蝗。
这是他第一次割水稻。
原主也没有割过,都是请别人帮忙,到时给帮忙的人一些稻米作为报酬。
今年有沈溪的管理,水稻长得还算不错。
李青跟着沈溪学了几次割水稻,很快就上手了。
熟练起来,速度一点不比沈溪慢。
沈溪觉得李青很聪明,学什么都快,打心底里高兴和自豪。
当然,如果李青做的不怎么样,他也不会嫌弃,左右自己多做一些就是了。
水稻割下来之后,放到一起,扎成捆。
等一会儿,放到板车里,推回家。
两人都年轻力壮,虽然来的晚一些,但等到快中午的时候,就赶上邻地的人家了。
“李青,身板不错啊,割的挺快的。”
正在地里割水稻的壮实大妈,看到李青赶上自己,有些不可思议。
“王婶子割的也挺快。”李青笑笑。
长时间弯着腰,扎着马步割水稻,他的腰又开始酸疼了。
幸好系统商城前几天开出了强效万花油,回去之后抹腰上,再让沈溪给按揉一番,保管下午又生龙活虎的。
系统出品,必属精品。
虽然没有他一直想要的大力丸,但有这么好用的万花油也不错。
他们家就一亩地的水稻,两人干劲十足,中午的时候就割完了。
一人用扁担,一人用板车,来回几趟,就把水稻全部运回了家里。
“沈溪,走,回屋里,给我揉揉腰。”
运完最后一趟,李青迫不及待地将沈溪拉到屋里,撩起上衣,趴到床上。
这腰可一定要保护好了,马虎不得。
抹上万花油,揉开之后,腰部热乎乎的,非常舒服,什么酸麻胀痛,全都消失不见。
“沈溪,来,换你了。”
“我就不用了吧,我一点事也没有。”
“揉揉吧,舒服。”
“那行。”
“舒服吧?”李青问。
“嗯,热乎乎的。”沈溪脸上露出享受的表情。
能不舒服嘛,2两银子一瓶呢,堪称系统商城之最。
中午两人简单的吃了一些饭,休息过后,就开始用拌桶给稻谷脱粒。
拌桶是一种四四方方的木桶,里面有谷架,用的时候,用竹篾编成的席子围在三面,手拿一捆水稻,在谷架上摔打脱粒。
一个拌桶能装近千斤的谷粒。
他们只收了一亩地的水稻,打完稻谷之后,也没有多少。
自从和沈溪相识之后,他精心照料着这一亩水稻。
亩产估计有五百来斤。
接下来就是晾晒,在院子里铺好席子,将稻谷从拌桶取出来,摊开晾晒在席子上。
水稻秸秆也没浪费,一捆一捆扎好,晾晒在前院。
以后可以用来生火做饭,堆肥等。
这里种地的肥料都是自制的,沤制肥料或者堆肥。
沈溪懂这些,李青一知半解,只能在旁边帮忙。
他们两个成亲之后,沈溪就开始在前院堆肥,一些生活垃圾,比如果皮,烂菜叶子,吃剩的骨头等,都可以用来堆肥,主要是为了给院子里的菜地用。
至于地里面需要的肥料,一般在田间地头进行沤制。
下午,两人早早的干完活,也没闲着。
菜地里还有很多南瓜需要运回来。
李青问过沈溪为什么种这么多南瓜,沈溪说南瓜产量大,易存活,食物短缺的时候,可以当成粮食。
家家户户都会种上一些,平时多吃南瓜,可以省下一些米面,用来多换一些铜钱。
村民们的收入主要就是靠种地,精打细算才能把日子过好。
为了增加食物的多样性,两人切了不少南瓜,一圈一圈的,挂在院子里的竹竿上。
院子里的地上有稻谷,绳子上晾晒着豆角,茄子干,屋檐下挂着火红的辣椒串,如今又多了南瓜。
一副农家丰收之后,欣欣向荣的景象。
看着就让人万分高兴。
有了强效万花油的帮助,劳动了一天,李青也不觉得累。
第二天收玉米的时候,动作爽利,丝毫不比沈溪差。
收玉米要费力一点,也讲究技巧。
首先要用镢头将玉米杆从地里刨出来,放到地上,另一个人蹲坐在地上,将玉米扒出来,扔到一边。
形成一堆一堆的,再捡到箩筐里,担回家。
有经验的用镢头刨一下土,玉米杆就会倒下。
不深不浅,既省力,又不会在地里留下太多玉米根。
少量留一些,没有关系,留的多了会影响耕地,不利于后续种小麦。
李青家一亩的玉米地,正好摆了两排玉米杆,两人一起刨玉米杆,然后又一起扒玉米棒子。
两人速度不相上下,但李青觉得沈溪肯定留有余力,自己毕竟是一个新手,虽说速度不慢,但也比不上一个从小种地的老手。
他用镢头刨玉米杆,有时候需要刨两三下,玉米杆才会倒下。
而沈溪基本上是一下,动作干净利落,不急不缓,透着一种独特的韵律和美感。
令人赏心悦目。
果然劳动人民最可爱。
他是故意在等着自己,怕自己累到。
真是懂得心疼人的好媳妇。
一亩地,跟玩似的,到中午的时候,两人将玉米棒子全部担回家,摊开晾晒在院子里。
至此,历时一天半,两人的秋收结束了。
主要是李青家的地太少了,一共就两亩,这点活还不够两个大男人塞牙缝的。
沈溪估计,这一亩地能收四百多斤玉米。
五百来斤大米,加上四百多斤玉米,差不多够他和沈溪吃一年了。
他们这里主食为面食类,大米主要用来熬粥,米饭吃的也比较少。
玉米磨成粉,也是用来煮粥,也可以和面粉掺在一起蒸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