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经洞封存的4至11世纪初的文献、绢画、纸画等各类文物,与殷墟甲骨文、汉简、明清档案并称为中国近代古文献的四大发现。自1900年5月26日,道士王圆篆因清理洞窟流沙而发现藏经洞的100余年间,对于从藏经洞出土的5万余件文物是什么时候、由什么人封闭的问题,就一直是一个扑朔迷离的未解之谜。
对于藏经洞文献的封闭原因,主要流行有五大观点:
一是避难说。
即归义军晚期,避西夏之乱说和避黑韩王朝说。
二是废弃说。
此种说法认为藏经洞的藏品都是残破、过时、报废之物,在"崇圣尊经"的观念支配下,这部分破烂文书、佛画仍然是不可亵渎的"神圣废弃物"。因此,将此类文书集中封存也在情理之中。
三是书库改造说。
此说由日本著名的敦煌学专家藤枝晃先生首提,他认为大约在公元1000年左右,折页式的刊本经卷,已从中原传到敦煌,因此敦煌各寺院普遍使用了折页式经典,这就需要把以前使用起来不方便的经轴式经典等进行集中处理,由于这些都是佛教圣物,于是便采取了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将其封入洞窟。
四是佛教供养物说。
此种观点认为藏经洞的封闭是为了对这些佛教法物集中供养,此种宗教仪式是佛教界常见的现象,是一种极其虔诚的宗教行为,与外来压力无关,是敦煌本地佛教教团自行决定的结果。
五是排著思想。
此种观点认为,藏经洞内保存有大量的吐蕃资料,在藏经洞发现的最多资料是关于三界寺和净土寺的,其正好又是吐蕃统治时期最大两寺永康寺和永寿寺改名的延续,这两座寺院保存了较多的吐蕃统治时期的佛教资料。
在归义军时期,人们为了清除吐蕃统治时期的影响,大概也是对那一段屈辱历史的憎恨,因此决定把吐蕃统治时期的资料一并封存,而封存的地方正是吐蕃统治时期最为活跃的"吴家窟"。
综合莫高窟收藏文献的时期、敦煌当时与周边的社会民族关系,大多数人对避难说特别是避战争之难,避黑汗国之难持赞同态度。
其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藏经洞封闭的时间应该在黑汗国包围并攻破于阗国王城的关键时期。
在藏经洞发现的有明确年代的卷子中,最晚的是北宋咸平五年即公元1002年,也就是说,藏经洞的封闭应该在1002年以后。
而1002年正是黑汗国围攻于阗国王城最关键、最惨烈的时期,直到1006年将于阗国都城攻破并最终取得了战争的绝对胜利。
于阗即将灭亡的消息传到敦煌,对佛教发展相当兴盛的敦煌来讲是绝对震撼的,因为黑汗国与于阗打的就是一场为宗教信仰而发动的圣战,黑汗国不仅想在西域地区推广伊斯兰教,而且在战争一开始就产生过把伊斯兰教推广到河西走廊的想法。
在于阗即将灭国的关键时候,敦煌的佛教信徒眼看大势已去,在有可能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危急关口,有计划地开始密封藏经洞完全在情理之中。
第二,因于阗与敦煌的特殊关系,两地的僧侣在战争的危急关头转移并设法保护佛教珍宝是完全有可能的。
五代十国时期,在西域主要有三个较大的政治势力:以高昌为中心的高昌回鹘,其国王称"亦都护",范围包括吐鲁番盆地,天山北麓,西至龟兹一带;以于阗为中心的于阗王国,其国王李氏;以巴拉萨衮和喀什噶尔为中心的两个喀喇汗王朝,其范围包括中亚和新疆西部一带。喀喇汗王朝在《宋史》中也被称为黑汗王朝。
因为该王朝统治者中有"喀喇汗""喀喇可汗"等名称,所以历代称之为喀喇汗王朝。
关于藏经洞究竟是如何封闭的,当地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相传10世纪以前,佛教在新疆一带传播甚广,影响深远,基本可以说是家家不离佛,人人不离佛。
伊斯兰教在喀喇汗王朝兴起以后便与信仰佛教的邻国于阗王国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有一年的年初,喀喇汗王朝与于阗王国在乌达卡拉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战争,两军都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于阗王朝军队是以一位名叫杨安的将军为先锋的。
此人十分勇猛,长相非常英俊,他所在的部落人都叫他"神胡儿",意思就是十分勇猛且智慧过人。
杨安率领自己的军队连年征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很受于阗国王的器重,在他的带领下喀喇汗军队很快战败,所余残部将士逃之夭夭,以等待新的机会还击。
公元1001年,喀喇汗王朝联合昆仑派的数名武林高手,征集了2万名战士连同原来的军队一共十几万大军向于阗发起进攻。
这次他们调整了战略方针,在战争中抢先占了优势,将于阗都城重重包围了。
此时的于阗王国已无力反击,眼看喀喇汗军队就要破城而入了,他们寡不敌众,局势一时间变得十分紧张。
一旦城破,那么这些在城里的关于佛教的文化经典和一些器物将如城外的寺院一样无一幸免。
此时,于阗王子提出暂时将这些经卷运出城存放,等到战争结束后再运回来。这个建议得到众大臣的一致赞成。于阗国内立即召开高层会议,商议将这些珍贵的经卷放到何处。
有人提出送去高昌,也有人提出送去敦煌,可是此时的高昌也是战火不断,最后,众大臣一致同意运往敦煌。
一是于阗与敦煌都是佛教兴盛的地方;
二是与敦煌是姻亲关系,当年于阗国王李圣天的王后就是敦煌的公主;
三是在喀喇汗王朝与于阗的战争中敦煌屡次出兵相助。
故而众大臣都同意将佛教圣物暂时放在敦煌。
随即,于阗王下令将城中一些重要的佛教物品开始装车准备运出城,为了保障经卷运送的安全,于阗国派出了50名将士和50名武艺精湛的僧人组成了一支护送队,由杨安将军作为使者前往敦煌。
考虑到沿途要经过沙漠,所以他们用三十头骆驼作为运输工具。一切都准备妥当了,可是由于喀喇汗军队已将都城团团包围,此时要想让这么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出城可真是难上加难。
这时,于阗国军师便施一计。
他在傍晚时派出几十名士兵去偷袭北边的敌营,并在一些马匹后面绑上树枝荡起尘土,敌军以为对方是倾巢出击,守卫其他城门的士兵立马都前来支援了。
殊不知这是个调虎离山之计。
这时他立即派杨安将军掩护驼队从南门冲出了城外。
护送经卷的队伍按照原来的计划前往敦煌,由于所运东西皆为珍品,只得缓慢地行走以确保安全。
可是这样一支庞大的队伍难免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就在他们行走的第三天,遇到了一群来路不明的山贼的拦路抢劫,多亏随行的护卫个个都武艺高强,才将这些山贼打败。
车队继续缓缓地前进着,他们走走停停,不时地检查整理,以确保经卷的安全。经过这次山贼抢劫,他们更加小心了。
在沿路没有旅店的情况下,他们便就地休息,夜间轮换睡觉。
经过十几天来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决定穿越沙漠。
当时是农历四月份,正是风沙漫天的季节,护送的车辆在沙漠中行走是很艰难的。
正当他们准备休息的时候,只见不远处一股黑风疾速袭来。
这就是沙漠中的黑风暴。他们赶快将所有的骆驼都连在一起,这时候只看见天空中一片黑暗,沙石满天,大家顾不上手中的东西,纷纷趴在地上以免被风暴吹走。
一些没来得及捆绑结实的物品被吹得满天乱飞。接着便出现了流沙,有的士兵没有来得及抱成团就生生地被松软的流沙湮没了。
这场风暴持续了好长时间才慢慢地停下来。
天空中露出了亮光后,杨安将军派人清点物品,除一部分物品丢失外,对一些损坏严重的经卷,能找回来的找回了一些,被风沙打烂的也收拾了起来。
他们整顿好物品继续前进。
为了尽快走出沙漠,他们只好昼夜兼程。在沙漠中行走往往会很容易迷路的。
他们也不例外。幸好有骆驼带路才能一次次地脱离险境。
经过种种磨难后,护送队伍终于抵达了敦煌,原本成百人的队伍此时却只剩下十几人了。
次日一早,敦煌节度使便隆重地接见了于阗使者。
一是出于地主之谊。
二是考虑到两家是多年友好的姻亲关系。
三是为了摸清于阗国内的情况和此行的目的。
杨安将军将此时于阗国的情形一五一十地告知了节度使。
他认为,于阗既与敦煌关系密切,又有相同的佛教信仰,正所谓唇亡齿寒,此时如若敦煌不出手相助,那这些佛学经典就很可能被摧毁。
敦煌节度使觉得很有道理,随即叫来三界寺的住持道真和尚一同商议具体事宜。
他们三人秘密商议了一夜,最后定出了三条大计:
一是借助经展的形式来征集敦煌各寺院的佛经,此事由三界寺和尚道真负责,杨安及随从将所带来的佛教珍品带往莫高窟并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二是由敦煌沙州曹氏·节度府出资对山上的一些大窟进行一次大的重修以便掩人耳目,为藏经工作打好基础。
三是此事严格保密,曹氏家族只由尚武敬佛的三公子曹安参与联络和协作,其他人不介入、不过问,对外绝对不能走漏半点消息。
道真和尚随即组织各大寺院的住持,以经展的名义把经卷都集中收起来并按经卷完整与缺损的程度对来自各寺院的佛经进行了清点分类。
节度府募人在道真和杨安的监督指导下重新翻修了三界寺、净土寺等寺后面的石窟,并在窟前的崖壁上搭架绘画,工作场面热火朝天。
过了不久,敦煌农忙的时节到了,道真和尚一想,这真是个实施既定计划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