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大明:我崇祯撒豆成兵 > 第23章 以后都不用为银子发愁了

第23章 以后都不用为银子发愁了

“怎么,汉王殿下不敢接旨?”朱棣的声音再次响起,每一个字都像重锤般敲打在朱高煦的心上。

朱高煦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镇定下来。

他知道,这个时候他不能退缩,否则就等于承认了心中有鬼。他硬着头皮说道:“儿臣遵旨!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父皇所望!”

朱棣看着朱高煦,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他的这个儿子野心勃勃,从来都没有掩饰对于皇位的渴望。若是不妥善的安置,以后必然要让大明生出祸端。

想到这里,朱棣的语气缓和了几分:“好了,你们下去吧。记住,朕要的是结果,不是过程。若是再让朕失望,就别怪朕不客气了!”

朱高煦和朱高燧如蒙大赦,连忙叩头谢恩,退出了大帐。

很快,营帐当中就只剩下了朱棣和朱由检。

“哎,让先生看笑话了。”

朱棣叹了一口气,有些无奈地对朱由检说道。

朱由检微微一笑,说道:“成祖何须如此,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何况是帝王家,这种事情更是难以避免。”

朱棣闻言,不禁苦笑一声。

他知道,朱由检说得没错。帝王家无情,为了皇位,父子相残、兄弟相争的事情屡见不鲜。

他之所以一直容忍朱高煦和朱高燧,也是因为这两个儿子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了大功。

而且,朱高煦勇武有力,在军中颇有声望。若是贸然处置了他,只怕会引起军心动荡。

但是这次的事情不同以往!

这次可是涉及到了大明的边患和北征大计!

朱棣绝不允许有任何闪失!

“先生,你说朕该如何处置这两个逆子?”朱棣沉声问道。

朱由检略一沉吟,说道:“成祖,此事还需从长计议。当务之急是先解决鞑靼和瓦剌的威胁。至于汉王和赵王,不妨先让他们戴罪立功。”

“是啊,也只能这么办了。”朱棣微微一叹说道。

但就在这个时候,杨士奇闯进了大帐。

他看到朱棣的气色,心中顿时一惊,皇上看起来,竟是比他上次看到的有精神多了。

随即,杨士奇又看到了坐在一旁的朱由检,这个面露淡淡笑意,气质独特的中年人,竟然和皇上平起平坐!

莫非,大营当中流传的那个消息是真的?

“不经通报,擅自闯入大帐,成何体统!”老朱棣冷哼一声说道。

“臣,听说皇上不准备撤军了,还有继续寻找马哈木?现在已经快要下雪,若是在草原上遇到暴风雪,后果不堪设想。还请皇上三思!”

杨士奇也顾不得失礼不失礼了,直接开口说道。

他这次来送补给,除了带来两万的备倭兵之外,还带来了大量的棉衣、粮草和药材。

原本他是想着,皇上病重,大军撤军。

有这些棉衣和药材,也能让大军在撤退的时候,少冻死和病死一些人。

但现在,他听到皇上不准备撤军了,那这些棉衣和药材可就不够用了。

“朕意已决!无需多言!”

老朱棣冷声说道。

他自然知道,继续在草原上滞留下去,会是什么后果。

但老朱棣更知道,一旦这次让马哈木跑了,那下次再想要找到他,可就难了。

到时候,鞑靼的威胁不除,他就算是死了,也难以瞑目。

“可是……”杨士奇还想要再劝。

但这个时候,朱由检开口了:“杨大人不必担忧,最多十天,若是没有没有结果,皇上必会退兵。”

杨士奇愣了一下,看向朱由检。

他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但看他和皇上平起平坐的样子,身份肯定不一般。但此人竟敢在朱棣面前如此说话,真是大胆啊!

朱棣看到杨士奇愣住,便主动介绍道:“哦,忘了给你介绍,这位是朱先生,是朕新请的军师。朱先生智计过人,朕这次能够病愈,也多亏了朱先生的妙手回春。”

杨士奇闻言,心中暗自震惊。

他没想到,这个看起来其貌不扬的中年人,竟然能够让皇上如此看重,甚至还请他做了军师。

要知道,皇上自从登基以来,南征北战,从未请过什么军师。一直都是他亲自领兵打仗,制定战略。

现在,皇上竟然请了一个军师,还对他如此看重,这简直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杨士奇心中虽然震惊,但面上却不露声色。他躬身行礼道:“原来是朱先生,失敬失敬。”

朱由检微微一笑,说道:“杨大人不必多礼。方才听杨大人所言,似乎对皇上的决定有所疑虑?”

杨士奇看了一眼朱棣,见他没有说话,显然是默许了朱由检的询问。

他略微沉吟了一下,说道:“朱先生,并非是我对皇上的决定有所疑虑。实在是现在的情况不容乐观。大军已经在草原上滞留了将近一个月,粮草和药材都已经所剩无几。若是再遇到暴风雪,后果不堪设想,大军有倾覆的危险。”

“再说了,如今后勤补给根本就支撑不住。太子已经因此病倒......”

听到这里,朱棣的眉头也紧皱起来。

他自然也知道,现在的情况非常严峻。大军的补给已经所剩无几,而太子又因为过度操劳而病倒。

但是,他实在不甘心就这样放弃。

“朱先生,你意下如何?”朱棣沉声问道。

朱由检并没有直接回答朱棣,而是看向杨士奇说道:

"呵呵,扬大人,你回去告诉太子,大军最多十天,就会回返,并且以后大明将再不会为赚银子而发愁,而只会为怎么花银子发愁。天下的黎民百姓,都将过上好日子!”

朱由检的话让杨士奇和朱棣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整个大明不用再为银子发愁?

整个大明的百姓都能够过上好日子?

只怕就算是尧舜在世,也不敢说这种话吧。

杨士奇心中一万个不信,毕竟大明现在每一年要花的银子那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也就是太子爷多方筹谋,否则早就维持不住了。

杨士奇不信,朱棣同样不信。

毕竟,朱由检所说的话,实在太难让人相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