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早熟的男人 > 第8章 蛋烘糕的前世今生

第8章 蛋烘糕的前世今生

仁和春天超市门口有几家特色小吃生意特别好,尤其是“煎饼道”这家北方舶来品更是门庭若市。店面不大只有两三个服务员,但他们都手脚麻利、动作娴熟,几分钟就可以烙出一款网红煎饼,然后用铲刀一切两份,再用油纸包了就脱手。

然后帅哥靓女些就开始不顾形象双手捧起,把脑壳埋到油纸头连啃带撕的饱餐起来......

对于我们这些“三高”油腻大叔来说,差不多小枕头大小的煎饼不但吃不下,就是拿到手上都觉得太重了费事。而且口感也远不如小时候的“蛋烘糕”那种三口啖完、口感酥嫩、入口即化、满嘴留香的感觉巴适!

听老人们讲:老成都的蛋烘糕始于清道光廿三年,成都文庙街石室书院(现汉文翁石室,成都石室中学)旁一位姓师的老汉从小娃娃办“姑姑筵”中得到启发,然后就用鸡蛋、发酵过的面粉加适量红糖调匀,在“凸底铜锅”上烘煎加馅而成。

七八十年代在学校门口,大概一角钱可以买到一个。记得当年位于体育场前门的巷子口就有一家“蛋烘糕”摊摊,一个五十多岁干瘦中年男人是那里的摊主。他不抽烟也不爱说话搭白,但必须先收钱才开始现场给你烘焙;

只见他慢条斯理的把两个带“耳朵”的“凸底铜锅”放到蜂窝煤炉子上,凸底锅只有巴掌大,待锅热后滴几滴菜油,然后把调好的鸡蛋面浆舀一小瓢入锅中。及时端起“耳朵”把锅里头的面糊荡均匀,然后盖上盖子开始烘制;

大约不到一分钟揭开盖子,面中间已经收了水气,再放入一小勺化猪油,一大勺调制好的馅。这时候发酵过的面糊已经膨胀了起来,最后用夹子把锅头的糕单边夹起,叠过来折成半圆形,再翻面烤成金黄色。这个时候可以闻到蛋烘糕的蛋香味,还可以听到肚子里头的咕噜声,还有侧边小娃娃吞口水的声音......

蛋烘糕的馅和煎饼一样有好多种,其中最经典的我认为是“白糖芝麻馅”。一口下去已经顾不得烫了,唇舌搅动间芝麻的酥香和鸡蛋的鲜嫩,再加上白糖的提味让人舍不得吞下去!

男娃娃一般会学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囫囵几口,然后嘴角上沾满白糖颗粒和芝麻,憨厚一笑对摊主说道:“老板呵呵,我还有几斤全国粮票,可以调几个哇?”

还有一种馅叫“榨菜肉臊”。就是把肉宰成细渣渣,榨菜洗后也切成细颗粒。然后把锅烧辣加菜油,下肉渣渣炒散,下盐、酱油、料酒,最后放剁细的榨菜加味精,海椒面起锅制成咸馅。

这种口味特别适合那些中年“超哥”些,他们不是怕吃太甜了长胖,主要因为舌头每天被“三花”和“大前门”熏陶得味觉已经很迟钝了,不是重油荤提不起他们的兴趣。

这些古惑仔大都是在附近兜售各类票据的串串,午后时不时会过来打个尖,顺便还打个望!

他们都一身军涤或公安蓝,上客时候会蹲在“蛋烘糕”摊摊旁边,左手用纸把两个蛋烘糕重叠包起表示自己很“有款”,右手夹半截燃喷喷的香烟。如果是“大前门”、“中华”等高级货他们会把牌子展示出来,如果是“飞雁”、“红芙蓉”等瞥烟就把牌子用焦黄的指母儿夹得邦紧!

这个时候手上的“蛋烘糕”也仿佛成了“大哥大”只是打不通,然后咬一口再拔一口烟,眼睛会贼火火的盯着来买“蛋烘糕”的女娃子。时不时淫笑打几声招呼,吓得那些女娃子顾不得烫,捧起刚出炉的“蛋烘糕”跑都跑不赢!

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高了,成都的小吃更是日新月异,经常有网红的啥子“拿破仑”、“爸爸面包”些,生意都好得很。传统的小吃在市场竞争中非但没有被甩翻,而是更具生命力和地方特色了。

前不久美食家朋友丁惠宝(原全兴少年队教练)说:“成都石室中学对门有一家“贺记蛋烘糕”,生意好得爆!都开了二十多年了,他里面的20多种馅料都是老板自己秘制的,吃起来绝对放心!于是我们马上便驱车前去......

还没有下车就看到几个年轻人在排队,然后一个个都手提一大袋离开。店老板和他儿子像玩游戏“打地鼠”一样轮流翻转着锅里的蛋烘糕、收钱、出锅、加鸡蛋糊......

我们买了五个品种,老丁下意识的把三个重叠起来扯起一口。旁边几个学生嬉笑着看他这副吃相,还有一位亭亭玉立的美少女战士过来给我打招呼,我再一次误认为她是《波哥龙门阵》的小粉丝!

她说:“叔叔,那边是不是你们的车?警察来了在给你贴单子了!”惊慌之余,见旁边的老丁已经大口吞下手头的半截“蛋烘糕”,随后大叫一声“哎哟哇!我的指母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