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开局盘点十大诗人 > 第八章 第八章名动京师

第八章 第八章名动京师

【至和元年(1054年),苏轼,年十九,与王弗结为连理,夫妻情投意合。那一年春,成都城内的桃花开得格外艳丽,仿佛也在为这对才子佳人的结合而欢庆。

不久,成都新任长官张方平来访,求贤若渴。次年,苏洵携子苏轼拜见张方平,获其赏识。】

【在大家的印象里面,苏轼的诗词是最出名的,其实他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不然也不会被列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散文代表着北宋诗□□新运动的最高成就。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十多岁的时候,苏轼的政论散文已经写得非常厉害。这首《始皇论》,就是他的代表文章。“秦始皇时,赵高有罪,蒙毅按之当死,始皇赦而用之。长子扶苏好直谏,上怒,使北监蒙恬兵于上郡。

始皇东游会稽,并海走琅邪,少子胡亥、李斯、蒙毅、赵高从,道病,使蒙毅还祷山川,未及还,上崩。

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杀扶苏、蒙恬、蒙毅,卒以亡秦。”】

秦始皇:“????”

胡亥和扶苏:“???”

【史料记载,秦始皇突然驾崩,临死前要扶苏继位。

李斯和赵高商量了一阵之后,结成同盟,秘不发丧。

他们篡改了诏书:“秦始皇临死的时候说,公子扶苏在边境待了这么久没有功绩,却让士卒大量死亡,而且还诽谤父皇,将军蒙恬不纠正公子扶苏的过失,现在命两个人自杀!”

两个人派使者把假的诏书送了过去。

扶苏得到这个消息之后,立马准备自杀。

蒙恬却觉得不合理:“陛下虽然从来没有确定过谁是太子,陛下派公子来到边境,分明是看重的意思,怎么会突然让你去死?我们核实一下再去死也来得及啊。”

结果扶苏说:“父要儿子死,还需要再核查吗?”然后拔剑自杀。

李斯和赵高得知消息之后,顿时安稳了,高兴地扶胡亥上位。】

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大秦。

那些侍女和宦官恨不得把头塞进胸口里去,心中都在尖叫,他们怎么会听到这么爆炸的事情?

扶苏,胡亥和李斯……等人身体比脑子反应得要快,呼啦啦跪了一地。

秦始皇面沉如水,一篇《始皇论》牵扯出了他看重的儿子和大臣。

他从来没有接收到这么庞大的信息量,要不是脑子转得快,几乎都要宕机了。

他下意识看向自己最疼爱的长子,近乎咬牙切齿:“扶苏,一道简单的圣旨,就让你自杀了?你可真是孝顺!”

扶苏面色苍白如纸,刚刚的好心情消散不见,心坠入冰窟。原来他未来居然会被李斯和赵高联手害死……

扶苏眼前浮现水雾,磕头说道:“父皇……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教子亡,子不得不亡。”

秦始皇被气得头疼,拿起旁边的藤条,想去抽扶苏。

“你怎会如此愚蠢,被别人玩得团团转!”

“来人,把赵高带下去”

【嘉祐元年(1056年)临近,苏氏父子三人怀揣着张方平写给欧阳修等朝廷大臣的推荐信,满怀壮志地踏上了前往京城参加应试的漫漫征途。这一去,他们将名动京师,文传天下。

当时的主考官乃是文坛领袖欧阳修,他凭借着渊博深厚的学识和卓越非凡的文学成就,在文坛上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声望。而小试官则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他的诗歌作品备受世人喜爱,与欧阳修一同引领着诗文革新的澎湃潮流。当苏轼的试卷呈现在两位考官面前时,他们被那清新脱俗、洒脱奔放且气势磅礴的文风深深震撼。特别是苏轼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这段话不仅深刻地表达了苏轼对刑罚和奖赏的独到理解,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独特的思想深度和卓越的文学才华。

欧、梅二公在阅读这篇策论后,不禁对苏轼的才华啧啧称赞。然而,他们却对其中引用的典故“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感到困惑不已,全然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等到苏轼前来谒谢时,欧阳修便就此询问苏轼。苏轼听后,微微一笑,从容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洒脱、敢于创新的精神极为欣赏,并且预见到了苏轼的璀璨未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哥,你考试时怎么还自己编典故呢?”苏辙好奇地问。

苏轼自信地回答:“那些典故哪有我编的来得精彩。”

“这次考试,你可别再编典故了。”苏辙提醒道。

苏轼望着天空:“天都已经把题目泄露了,我还编什么?何况现在编典故不是作弊吗?”

“既然题目泄露了,自然会换题的。”苏辙说。

宋-陆游:自古英雄出少年,功名显赫,非少年莫属。

苏轼年少成名,意气风发,风光无限。

宋-李清照:虽然我与苏轼意见不合,但他年少时的词作我记忆犹新。

她轻轻挑眉,提笔回忆起那脍炙人口的词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唐-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沐橙园:这就像我们以前写作文,随意编个哲理句子,然后冠以名人之名。

剑客:他比我们厉害多了,自创典故,连考官都觉得合理。

唐-柳宗元:写文章怎能随意编造?

剑客:难道你从小到大没编造过?

唐-柳宗元:我自然没有。

沐橙园:别吹牛了,小时候谁没编造过。我感冒了,妈妈冒雨送我去医院,扶老奶奶过马路,勤奋学习,全面发展。

剑客:小时候写的,没几句是真的。

日暮西山:小时候写作文,都是编的。

宋-苏轼:这样不太好。

【苏轼的文章获得了梅尧臣的赏识,他对其大加推崇赞许,力劝欧阳修将其录为第一人。欧阳修看了之后也十分惊喜赞叹,但由于试卷糊名,他深恐此文出自于自己的门生曾巩,若取为第一不免会惹来诸多闲话,故而决定委屈此文置于第二。嘉佑二年的这次试举,是北宋“得士”极为兴盛的一次,除了苏氏兄弟名声在外,曾巩、曾牟、曾布、曾阜兄弟四人加上妹夫王无咎、王彦深一门六人同时中举,热闹非凡。这一榜中的文学之士有二苏、曾巩,以理学名世的程颢、张载,后来成为王安石变法之得力助手的吕惠卿、曾布也在其中,这些人对北宋的政治、文学、哲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欧阳修惊人的识鉴能力,使得他能够将这一批当年最为杰出的人才收入门下,但在如此众多出色的门生中,他最欣赏的便是苏轼,曾对梅尧臣说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那份欣赏之情溢于言表。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之下,苏轼一时之间声名大噪。他每有新的作品问世,立刻就会在京师广泛传播。苏轼可谓一举成名,更为重要的是他被文坛宗师欧阳修视作了下一代的文坛宗主,并预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着我”,意思是未来的文坛将属于苏轼。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显身手之际,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进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之职。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治平三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开京城。朝野之中旧友纷纷离去,苏轼眼中所见,已不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到的“平和世界”。】

“爱卿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如何?”李世民道。

房玄龄颔首:“这篇政论不像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能写得出来的,文风非常老辣。臣觉得极为优秀。如果稍经打磨,必定是个宰辅人才。”

唐太宗李世民闻言更加喜悦,吩咐抄录的官员:“快点记下,每个官员都领一份,写一下自己的见解。”

文武百官头皮发麻,没想到天降作业,看个天幕还要写读后感……

唐太宗李世民感慨:“苏轼不仅诗文写得好,也很有政治见解,这样的才子接下来一定会节节高升吧。”

房玄龄点头说道:“定是如此。”

李世民看了这篇策论觉得写得不错,为何这个赔款求和的大宋会有如此多的人才?让李世民忍不住@赵匡胤。

宋-赵匡胤:……

归长安:本来这次能拿第一的,但是因为欧阳修只能拿第二了。

日暮西山:确实,这次科举,苏轼的才华本可独占鳌头,拿下头名。然而,因为主考官欧阳修的谨慎与避嫌,他只能位居第二。但这丝毫没有影响苏轼的文学地位和后世对他的高度赞誉。他的文章,依然千古流传,为后人所传颂。

归长安:欧阳修作为文坛领袖,在这次科举中,他因误以为这篇策论是其弟子所作,为了避嫌而未能给予苏轼应有的荣誉。这也让苏轼稍显遗憾。

铁罐道人:这一次苏轼的母亲病逝之后想要再次入仕又是几年后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