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佑四年(1059年)十月,三苏携同轼妻王弗、辙妻史氏,第二次踏上出川赴京的征程。
嘉佑五年(1060年)二月,三苏抵达汴京。因欧阳修等人的举荐,苏轼兄弟参加了皇帝特别举行的“贤良方正能之言极谏科”,简称“贤良科”的制举考试。按照此科考试制度的要求,苏轼事先向朝廷呈上他所创作的策、论五十篇,系统地表达了他对历史和现实的见解,以及对今后施政的建议。制科考试在次年九月结束,苏轼的对策考入第三等。这是极高的评价,因为依照宋代“制科”评定对策成绩的惯例,一、二等皆为虚设,实际等级最高的便是第三等,其次是第三次等、第四等,最低是第四次等,第五等即未合格。自北宋开设制科以来,未有吴育获得过第三等,其余者皆在四等以下。据苏辙记载,考评官有司马光、范镇、蔡襄、胡宿等人,司马光本想把苏辙的对策也录入第三等,但胡宿认为苏辙指贬事弊过于激烈,涉于不逊,主张黜落,最终由皇帝折中处理,取在四等。他们的荐主欧阳修兴奋至极,又在书信中写道:“苏氏昆仲连名并中,自前未有,盛世盛世。】
唐-李白:苏轼果然名不虚传。
李白是刺客:这个制科考试比科举考试更高级、更难考,制举考试有宋三百年,录取总人数不过40余人。
东坡肉:是啊,有宋一朝,只有两个三等。
铁罐道人:这两兄弟实在是太厉害了,如果苏辙的文章不是那么激烈,可能也是一个三等。
宋-赵祯: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治平二年(1065年),王弗离世。
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
苏轼兄弟居丧二十七月,熙宁元年(1068年)下半年服满。此后苏轼续娶王弗的堂妹王润之为妻。十二月,苏轼与弟辙还朝。
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拉开序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而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开京城。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端。王安石颇为恼怒,于是让御史谢景温在神宗面前陈述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予杭州通判一职。】
日月摘星辰:王安石还是不错的,他和苏轼之间只是政见不合,之前苏轼犯罪,王安石还帮忙说话救了他。
日暮西山:他们之间也没有其他仇恨。
兮兮沐沐:王安石的变法太极端了,当时的宋朝确实是需要变法,而且变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改革派和保守派都很极端。
日暮西山:苏轼就是看见了这一点,导致两边都不受待见。
铁罐道人:惨还是苏轼惨,保守派占上风他被贬,改革派占上风他也被贬。
韩信也是刺客:之后就开始了弟弟捞人的一生。
【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担任知州。
熙宁九年(1076年),苏轼想起了自己的弟弟苏辙。如今,他们的父母不在了,只有他们兄弟相依为命。明明中秋节是团聚的日子,弟弟却远在济南,不能见面。
月亮啊月亮,你为什么偏偏在我跟弟弟离别的时候如此团圆?
他举杯望月,心中惆怅,写下了那一首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
有文人评价,《水调歌头》一出,其他中秋节的诗词都废掉了,从此没有人再敢写中秋咏月的词!】
天幕此话一出,无数文人顿觉不满。
这话也未免太打击人了,中秋诗词一直是个热门题材,古往今来无数人写过,苏轼的这篇凭什么当第一?
高适听见这《水调歌头》这么厉害,有些不满:“太白兄也有很多咏月的诗歌,怎么就比他差了?”
紧接着,天幕便放出来完整版的《水调歌头》
天幕放出了完整的《水调歌头》,引得无数人拍案叫绝。
那些之前有些看不起苏轼的人纷纷闭麦。光是这首词里透出的文采,苏轼就甩了他们无数条街。
千古第一咏月词,当之无愧。
最妙的是,天幕不单单是放了这篇文章,还放了当代著名女星唱的歌曲。
女明星低吟浅唱,流露-出哀婉的意思,能轻易勾出游子的思乡之情。
不仅有诗文,还有音乐,犹如王炸一样投入各大世界,惊艳了无数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
【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是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加以利用,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简直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将苏轼置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众人的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些遭遇杀身之祸。】
唐-李白: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位宋神宗莫非未学过史书?
唐:高适:民生之如此艰难,竟毫无所觉。
楚-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多艰!
c君:也幸亏有赵匡胤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东坡肉:是的,@日月摘星辰前面说的王安石帮忙说话是不是就是这一次了?
日月摘星辰:是的。王安石在乌台诗案中曾出面为苏轼求情。在苏轼面临困境时,王安石虽然已经罢相并远居金陵,但他仍然出面为苏轼求情。王安石虽然不喜欢苏轼,但同为文人,他欣赏苏轼的文笔,并向神宗表达了他的看法:“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这句话对神宗产生了影响,最终苏轼得以出狱。
“哥哥,你以后上奏就上奏,不要在奏章里面乱写了”苏辙道。
“知道了,知道了。”苏轼不耐烦的回道。
宋-赵祯:岂能因为写诗,就判有罪。
东坡肉:苏轼在诗里面并没有骂皇帝,只是新党过度解读,才导致的。
【在杭州,苏轼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还有被誉为后世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
东坡肉:我最喜欢的就是他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唐-李白:此句甚是豁达,我也喜欢。
js:我最喜欢的是临江仙里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归长安:据说他在写这首此的时候是夜半喝酒回家,没有人开门,写下的。而且这个时候他还在被监视着,写下这句话后怕他坐船跑了。
c君:我关注的是张怀民到底睡了没有?
js:管他睡没睡,半夜能被喊起来的肯定关系非同一般。
兮兮沐沐:那可不,大冬天晚上的被从被窝里面喊起来,要是我,都想锤人了。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苏轼于是选择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然而,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朝廷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被新党容纳,又不能获得旧党的谅解,因而再度主动请求外调。】
元-张养浩: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