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清朝不到三百年 > 第51章 孝庄下嫁之迷

第51章 孝庄下嫁之迷

这一章,我们来聊聊孝庄有没有下嫁

孝庄下嫁这个事情在当时的各方都有传,不过传的最猛的还得是张煌言这位大佬,至于张煌言为何被称为大佬,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是名气很大的名人。

现在你去街上随便找个人问,估计有很多人压根可能没听说过张煌言这个人,但是如果你问这个人,有没有听说过岳飞,有没有听说过于谦,大部分人估计都听说过。

而张煌言就和这两个人齐名,一起被人称呼为西湖三杰。

据说张煌言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

“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裏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

意思就是说孝庄又嫁人了,至于嫁的是谁,恐怕除了多尔衮之外,再也没有人敢娶了!

当然了,这个事情其实相当扯,因为当时的张煌言人已经在广东了,他怎么可能会对北京的事情如此清楚,所以这个事情捕风捉影的层面相当大。

而关于孝庄下嫁的这个事情,民间的故事里面,各种版本也是层出不穷,比如说孝庄和多尔衮是青梅竹马,结果遇到了皇太极横刀夺爱,然后二人就这样被强制分开,却也是藕断丝连。

皇太极死后,孝庄为了让福临上位,然后就去勾搭多尔衮,最后两个人一起合作才让福临上位,靠的就是旧情未了,而至于小叔子娶嫂子这个事情更不是问题,这是满清风俗,很正常的事情,而顺治连皇父都问多尔衮叫了,所以肯定孝庄是下嫁了。

这些都是民间和野史的记载,我只能说一句,正史不一定正,野史必须野。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皇太极其实是并不怎么喜欢孝庄的,人家深深爱着的是海兰珠,而至于孝庄和多尔衮先认识那也是很扯淡,因为多尔衮压根就不可能比皇太极先认识孝庄。

就多尔衮小时候的那个身子骨,别说去蒙古草原开联欢会,估计就是骑着马从东北跑到蒙古都够呛。

所谓的多尔衮和孝庄共同保顺治上位,那也是无稽之谈了,这个事情我们前面也说过了,多尔衮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没办法直接上位的,所以选择顺治也只是碍于当时的形势所迫罢了。

换句话说,顺治登基的整个过程中,孝庄其实都没有任何资格来插手这个事情的,别说插手,估计就是说句话也够呛,也根本不存在什么两个人有什么幕后交易,孝庄也并不需要在这件事情上面感谢多尔衮。

康熙二十六年,已经75岁的孝庄去世。

按照古代的礼法来看,她的尸体应该被送回沈阳昭陵与她的丈夫皇太极合葬,可让人奇怪的是,孝庄生前的时候就留下了遗嘱,特意说明了自已死后是不与皇太极合葬的,而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孝庄的灵柩最终居然在外面停放了三十七年以后,才算入土为安。

因为孝庄坚持不和老公皇太极合葬,所以又有人说了,这是孝庄生前和多尔衮有一腿,对皇太极怀有歉疚,所以才不敢一起合葬,就怕到了下面被皇太极问。

经过孝庄这么一说,让她的孙子康熙很是为难。

如果康熙听从了自已奶奶的心愿,真的把她单独埋葬的话,可是孝庄只是一个女人,按照当时的社会,女人是必须跟随自已的丈夫一起安葬的,这样就和礼制不合。

如果康熙不听,那就是不孝了,作为以孝顺主打的康熙,自然又不能不听话,况且这个奶奶对康熙的帮助还不是一点半点。

最后问题又回来了,孝庄该被葬在哪里,让康熙想了很久都是相当为难。

康熙迫于无奈之下,一时之间也没有想到什么好办法,只能在东陵的大红门之外,又特意临时修建了一座安奉殿,将孝庄的棺材放在了里面,不仅不修地宫,还不入土为安,按照康熙的意思,这是暂时的放一放。

后来老这么放着也让康熙觉得很不妥,总是这么摆着一口棺材,也不下葬,和入土为安这个传统的风俗也不合,康熙一琢磨,干脆就让人用土把殿门永久封闭,这下子才算是真的入土为安了。

雍正登基之后,将安奉殿改成了昭西陵,算是和沈阳的昭陵相互呼应,随后又重新开始建地宫,这才算是正式安葬了孝庄。

至于孝庄本人为何不同意和皇太极合葬,其实前面我们也说过了,孝庄是真的不够爱皇太极,因为皇太极也不爱孝庄,我想,在沈阳后宫的那几年让孝庄真的看透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