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说道:“那倒是的!我们平时做事也是大家商量着来干的嘛!谁说得对头,谁说得切实可行,就按谁的主意去做!比如那次郦食其劝我分封六国后代,想让他们起兵支持我们。结果你一反对,我不是立马就给取消了嘛!不过呢,我现在想来,似乎觉得也是可行的。不过给他们一个空头支票嘛!若到现在这样子,我再把他们废了就是!”
对于刘邦的这种无赖想法,张良只能摇着头笑道:“就怕弄成个尾大甩不掉,骑虎难下啊!项羽不就是犯了这个错误么?何况作为君主,信用十分重要。若失信于天下,天下将不信焉!”
刘邦听张良这么说,也不敢再乱说啥了。
不过,他可又担心起韩信、英布和彭越三个异姓王来了!
卢绾他倒是不担心。
刘肥本就是他所爱,觉得把凡说齐语之地皆齐国封给他是正该的!
只是对于曹氏,刘邦觉得是有所亏欠的。不过曹氏坚决不入宫,宁愿在民间呆着,他也只能让刘肥代为照顾了!
张良见刘邦不语,便接着说道:“周文王接着问道:“君主要怎么样才能做到明察一切呢?”
姜太公说道:“眼睛贵在明亮,耳朵贵在灵敏,心灵贵在聪慧。要用全天下的眼睛去看,那就没有看不见的;用全天下的耳朵去听,那就没有听不到的;用全天下的心去思考,那就没有不知道的。所以,集中天下的聪明才智,就能明察一切不被蒙蔽了。””
刘邦听后说道:“这怎么可能呢?”
张良说:“姜太公只是用此来表明君主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而已。是说君主考虑问题,要从全天下人的角度出发去考虑。”
“不过,“君主在位时,要安详稳重而镇静,柔和有节而有主见,善于与臣下在一起讨论问题且不固执己见。虚心平意,用公正的态度对待事物”。这是很重要的!姜太公是如此对周文王说的。而按老子的说法,是要随时保持虚静,而明悟大道于本心中!”
刘邦问道:“哪啥子是大道呢?”
张良摆摆手后说道:“这我可还没有研究过!不过,《太公兵书》上提到过古圣人之道。周文王问姜太公:“先圣之道,它在哪里终止,它从哪里起始,可以听一听吗?”
姜太公说:“见到善事而怠慢;时机来到而迟疑;知道错了还安然处之。这三点,是道终止的地方。柔和平静;谦恭敬慎;强弱并济;忍耐刚毅。这四点是道起始的地方。所以道义战胜欲望就昌盛,欲望战胜道义就灭亡;恭敬战胜惰怠就吉利,惰怠战胜恭敬就不祥。”
仅此而已,所以我也知之不详。只听说《道德经》由《道经》与《德经》组成,或许《道经》里有专门的论述吧!”
刘邦叹道:“唉!可惜我不是读书人!否则还真想寻本《道德经》来看看!不过,子房,你若看了《道德经》后,也不妨给我讲讲何为大道哈!”
张良点了点头,算是应下了这回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