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仙去,陈平这样评价他:“智足决疑,量足包荒,才足折冲御侮,德足辅世长民,皇帝从筹,百僚允若,炎汉万民之鸿庥;辟谷仙游,功成身退,乃平生心事之了了。元勋之首冠也。”
后来,陈平按张良所授之计,于吕后病逝后,联合灌缨与周勃,巧妙地铲除了诸吕势力。并暗中迎立代王刘恒为汉文帝,实现了西汉初政权的又一次平稳过渡,确保了社会的稳定发展。而后辅佐汉文帝,继续执行以道治国之策,开创了文景之治,使得汉族王朝得到了迅速的复兴。
至于为啥子陈平会完全按照张良的意思去处理这些事情,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陈平对张良是以之为师般对待的。特别是拥立汉文帝,按史载,陈平在与周勃商议立谁为帝时,完全是按道家标准来选择的。代王刘恒温俭恭良,稳重勤勉,把代地治理得很好。虽然在讨伐诸吕中寸功未立,但仍然得到了陈平与周勃的一致认同,可见陈平的意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后人对张良也是赞誉有加。此处就略取一些来看看张良的功绩与影响吧!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文学家扬雄则说:“萧规曹随,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响若坻聩。”
班固评道:“闻张良之智勇,以为其貌魁梧奇伟,反若妇人女子。故孔子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学者多疑于鬼神,如良受书老父,亦异矣。高祖数离困厄,良常有力,岂可谓非天乎!赫赫钭军,受兵黄石,规图胜负,不出帷幄。命惠瞻仰,安全正朔,国师是封,光荣旧宅。”
诸葛亮则感到奇怪:“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
刘邵则说:“思通道化,策谋奇妙,是谓术家,范蠡、张良是也。”
裴松之言道:“张子房青云之士,诚非陈平之伦。然汉之谋臣,良、平而已。”
李白有诗赞之:“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王安石也有诗云:“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固陵始义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脱身下邳世不知,举世大索何能为?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
司马光则说:“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辩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加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阳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而民间则相传汉相张良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即寻其师黄石公居住的张师山。张良老师隐居之山命名为张师山,位于湘、鄂两省三县(通城、平江、岳阳)交界之所。张良在张师山相距约50公里处访得一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黄袍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东南),张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观”,在道观不远处创办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伐桂书院遗址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大埚山谷中,伐桂书院古石碑仍存。黄袍山后人为了纪念张良,为其修建了圮桥和石墓。
北宋时期诗人黄庭坚7岁随父游黄袍山,黄庭坚造访张良退隐黄袍山的“良山道观”和“伐桂书院”时,有赋诗一首:“牧童骑牛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明清时期有一帝王访此山,亲书“圯直德眙”,以纪念这位汉朝时期的智相。“圯直德眙”古匾现高挂于通城县黄袍山大埚的黄庭坚故居“鲁直第”的侧堂之上。
据《仙传抬遗》记载,张良曾遇黄石公授书,读后便能应机权变,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张良还以此修之于身,能炼气绝粒,轻身羽化。与绮里季、东园公、甪里先生、夏黄公,为云霞之交。后解形于世,葬龙首原。赤眉军起义,有人发其墓,但见黄石枕,化而飞去,不见其尸形衣冠,得《素书》一篇及《兵略》数章。
又有相传张良登仙后,位为太玄童子,常从太上老君于太清之中。其八世孙张道陵亦得道。
又据《巢县志》记载,巢县白云山有子房洞。相传为张良辟谷隐修之地,后人置祠,岁奉香火。又陈县(今河南开封东南)天授观为其奉祠之所,宋政和(1111—1118年)年间封为“凌虚真人”。
反正,中国道教始于张良之后。
太平教张角、张义还领导了东汉未的黄巾军起义,被镇压后消亡了。张道陵建立五斗米教,发展为南方道教的正一派。张鲁则凭借教众的支持,在汉中建立起了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后来降了曹操,得以保存,后演化为北方道教诸派别。
这些,与张良带回去的道家玄门典籍不无干系!只可惜他这些后人读书不得要旨,特别是张道陵,还把《道德经》胡乱解说一通,写了部《老子想尔注》。如此,道教就相去道家甚远了!
作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张良能在西汉之初奠定以道治国的基本国策,从而使得华夏最主流的传统文化思想——道家思想真正登上庙堂之高,创造出了“文景之治”的辉煌成就,这就足以彪炳千古了!
以道治国的文景之治使得西汉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商贸繁荣,市面上一度出现钱不够交易所需了,朝廷只得允许私人铸币用以流通。若中国后来两千多年皆能延袭下来这一国策,不知会发展成何等繁华!
只可惜后来汉武帝独裁,因而道家思想与其政治理念相左,故而听取了董仲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得中国的封建社会走上了一条温水煮青蛙的路子,总是搞坏了又重建地在朝代更迭之中生死轮回!
后来少数开明君主也还是适当采取了一些以道治国之术,但都执行得不够长久与彻底。不过也取得了不俗的成效。
这,只能说明历史的遗憾是人为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