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天下谋士 > 第57章 翟让让贤

第57章 翟让让贤

张须陀被瓦岗军打败,洛口仓也顺势被瓦岗军占领。有了粮就好招收人马,原本靠抢掠汴水官私船只维持供给的流寇,几个月的时间发展成为全国最强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

话说公元616年四月,东都大业殿发生火灾,隋炀帝以为起义军攻进皇宫,吓得躲进草丛,直到火熄灭才战战兢兢的出来。

这时的隋炀帝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雄心壮志,他不是想着怎样平复国内的乱象,而是想通过下江都来逃避问题。

他的内心已经充满了不安和无力感,他不愿意再听到关于国内局势的逆耳忠言。大臣苏威因为直言义军蜂起的局势与隋炀帝产生矛盾,被削职为民。

其他劝说隋炀帝留在北方安定局势的臣子,或被关进牢狱,或被重刑处死。

此刻的隋炀帝心情非常脆弱,有点像鸵鸟一样,以为自己把头埋到沙子里面了,外界就安全了一样。

可是隋炀帝自己也知道,外界的形势已经十分危急了,皇宫可能随时被攻破。

这年七月,江都新造好的龙舟送到了东都。七月初十,隋炀帝命十三岁的皇孙,越王杨侗与光禄大夫段达、太府卿元文都等大臣共同负责留守东都事宜。

临行前无法和隋炀帝一同前往江都的宫人痛哭流涕,希望隋炀帝不要离开。隋炀帝安慰宫人好好辅佐越王留守东都,他这次出巡也只是这一年把时间的事情而已。

但无论宫人还是大臣都明白,皇帝这一去恐怕回不来了。在一片哭声中,隋炀帝乘龙舟去往相对安全又富庶的江都避难,却把北方一个烂摊子留给了年仅十三岁的皇孙越王杨侗和那几个大臣。

就在隋炀帝离开东都的三个月后,李密向翟让提出了夺取荥阳,争雄天下的建议。

一时感到瓦岗军兵强马壮,粮草充足的翟让,在与徐茂公等商议后,也同意了李密这一提议。

徐茂公见李密志在天下,而且当时表现得很好,能与大家同甘共苦,作战也机动灵活,骁勇善战,当然很支持他。

于是,瓦岗军开始了以洛口仓为依托的向西攻取一些重要城池的军事行动。

公元617年二月,隋朝的第二政治中心,东都洛阳的皇宫内,越王杨侗这个只有十四岁的少年,却肩负着关乎大隋社稷的重任。

越王杨侗对于如何对付向着洛阳逼近的瓦岗军,召见了虎贲郎将刘长恭,命他率领两万五千步骑兵和驻扎在虎牢关的裴仁基一起讨伐瓦岗军,夺回洛口仓。

刘长恭与裴仁基约定,十一日在洛口仓南边会合。

直到此时,东都人还轻视李密率领的这股农民军,以为他们只是饥饿的抢米盗贼,很容易攻破。

国子、太学、四门三馆的学士,以及贵胄勋戚都来应募从军。作为官军,他们器械完备整齐,衣服鲜明华美,旌旗铮鼓极为壮观。

裴仁基和刘长恭都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手下还有不少猛将,再加上几万精兵,自然是气焰很嚣张。

李密对此非常清楚。审时度势,他认为如果双方硬碰硬一战,瓦岗军肯定是打不过隋军。所以在与翟让、徐茂公进行商讨后,按徐茂公给出的方案,他对队伍进行了重新的调整与布局。

他将瓦岗军分成十队,其中四队埋伏在横岭,凭借有利地形与裴仁基周旋,防止裴仁基与刘长恭两路大军汇合。

刘长恭率领的东都官兵先到达约定地点,立功心切的刘长恭不等士兵吃早饭,就驱赶他们渡过洛水,在石子河以西列阵。

阵线南北长十几里,刘长恭见李密军队人数少,就没把他们放在眼里。

翟让先率兵与刘长恭交战,交战不利,旋即退缩。刘长恭见状心喜,命部下追击。李密见隋军追得有些疲累了,随即率领所部横冲隋军。由于没吃早饭,饥饿疲惫的隋兵顿成溃败之势。

隋兵的最高指挥刘长恭看到隋兵溃逃,直接放弃了组织士兵撤退。这位战前还把瓦岗军当成抢米盗匪的将军,来到一位士兵面前,抢夺士兵的衣服穿上后,扮作散兵,潜逃回了东都。

石子河之战,隋军死伤一半多,李密、翟让全部缴获了隋军的辎重、器械、铠甲,声威大震。

石子河之战的胜利,再次提高了李密在瓦岗军中的声望。瓦岗军上下无不对李密心悦诚服。

因为之前就听过徐茂公他们说蒲山公李密是一代人杰,志向恢弘。又兼人马多了起来后,翟让觉得自己真的能力有限,管理不过来了。对外作战自己也显得不很上道。所以,襟怀宽广的翟让决定让贤,推举李密为瓦岗军首领,给李密上尊号为“魏公”。

公元617年二月十九日,瓦岗军设坛祭天,建元永平,下发文书落款为行军元帅魏公府。

李密正式对外宣称成立魏国,被称为西魏国。他设立政权机构,分封群臣,授予翟让司徒,上柱国官衔,封为东郡公,地位仅次于李密。

翟让旧部以及新近招纳的人才,一一封爵拜官,各有档次。徐茂公被授为右武候大将军,统领本部。

当然,李密挑选瓦岗军中特别骁勇的士兵八千人,分别隶属于四个骠骑,作为自己的侍卫队,号称内军。李密常说此八千人足当百万。内军即是西魏军的特种部队。他也是以此手段来加固自己的地位。

西魏军又以洛口仓为中心,在环绕洛口仓四十里的范围内修筑洛口城。

李密发布檄文号召四方响应,网罗天下英才。一时间,瓦岗军招揽了很多英雄义士,文武兼备,人才济济。

李密派遣房彦藻率军向东攻占城池,取下安陆、汝南、淮安、济阳(今湖北安陆县、河南汝阳县、泌阳县、山东曹县等地)。黄河以南的郡县大多为李密所攻取。

河南、河北、山东以及江淮地区起义军首领纷纷归降李密。李密对他们全部封官授爵,让他们各自统领本部人马,设置百营簿来总管他们。

由此,李密有了足以谋取江山的基业。

由裴仁基镇守的虎牢关处于洛口仓和荥阳之间,与东都遥相呼应,像在一把悬在头上的剑,时刻威胁着瓦岗军的后方。因此李密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攻下虎牢关。

正当李密与手下商议如何攻取虎牢关时,裴仁基居然带领儿子裴行俨等猛将献官投降。

李密一时不知虚实,裴仁基素来以忠勇闻名当世,怎么会归降于瓦岗军呢?

原来,裴仁基与刘长恭约好,前后夹击瓦岗军,李密安排人马埋伏在横岭,阻滞裴仁基大军。

好功心切的刘长恭不等裴仁基大军赶到就贸然出兵。当裴仁基听说刘长恭已经被李密打败后,只好屯兵百花谷,加强营垒自守。

刘长恭逃回东都后,为了掩饰自己的失败,将一切责任推给裴仁基,称自己战败是因为裴仁基失期未至。

裴仁基进无法战胜强大的瓦岗军,退又害怕朝廷治罪,处于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

在亲信的劝说下,裴仁基率军以虎牢关归顺了李密。

李密大喜,封裴仁基为上柱国,河东公。裴仁基的儿子裴行俨被封为上柱国,绛郡公。

解除了后顾之忧的西魏军决定全力西进,加强了攻取洛阳周边的城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