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蓝田县的商贾们为薅取李昊白那丰厚的羊毛而陷入狂热之际,李昊白本人,却气定神闲地站在桑园外的小山坡之巅。
他的身旁,王霸与青龙帮的弟兄们肃然而立,笔直如枪,模样十分威武。
山坡下,熙熙攘攘的村民们汇聚成一片喧闹的海洋,他们或站或坐,或交头接耳,或张望等待,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即将发生之事的好奇与期待。
李昊白派人四下传话,声言他将在桑园召开一场盛大的集会。此消息一出,顿时在四乡八野引起了轩然大波。
人们纷纷传言,只要前往桑园,便能得到一块香喷喷的胡饼与一碗热腾腾的粥。
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对于平日里节衣缩食、艰难度日的百姓们来说,无疑是具有巨大诱惑力的。
“有便宜不占王八蛋”,这句古训此刻在每个人的心头激荡。附近的百姓们闻风而动,如同赶集一般扶老携幼、络绎不绝地涌向桑村。
若非蓝田县衙及时派出衙役来维持秩序,这场面恐怕真要让人误以为是哪个草莽英雄揭竿而起,要在此地开仓放粮、广纳义士了。
一时间,桑村附近的空旷之地被人群挤得满满当当。
蓝田百姓们或蹲或坐,围着一口口热气腾腾的大锅,津津有味地吃着胡饼、喝着粥。
许多人眼中闪烁着泪光,他们已经记不清有多久没有吃过这么像样的粮食了。
受长安粮价飞涨的影响,蓝田的粮价也如脱缰的野马一般节节攀升。
精粮的价格已经飙升到了令人咋舌的五百钱每斛,这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无疑是天价——要知道,如今经济萧条,他们大多数人每个月累死累活都挣不到三百钱。
精粮不敢想,此时能够选择的辅助口粮也有限,无奈,他们只能咬牙购买那些粗糙的粗粮和平时根本不屑一顾的边角料来充饥。
长期的饥饿和营养不良让许多人的身体出现了浮肿,而高昂的盐价更是让他们雪上加霜。
连最基本的调味品都成了奢侈品,人们的发质普遍变差、面容早衰、体力不支。
这些苦难在李昊白眼中一一浮现,他的心头涌上了一股难以名状的酸楚。
他曾在现代的红色芭蕾舞剧《白毛女》中见识过旧社会百姓的苦难生活,但今日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才让他真正体会到了那句“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千钧之重。
为了让这些百姓能够有力气继续生活下去,李昊白特地叮嘱掌勺的六太保在粥和用来泡饼的骨头汤中多放些盐。
他知道盐对于人体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这样艰难的时期,盐更是成了维系人们体力的关键所在。
他需要这些百姓保持体力,因为他接下来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他们去完成。
“这位从长安远道而来的李老板,可真是位活菩萨啊!”
一位老汉抚着肚皮,满脸的皱纹都舒展开来,感慨地说道。
“可不是嘛,虽说瞧上去有些呆头呆脑,不似那些精明的商人,但也只有这般不计较的贵人,才会如此慷慨地宴请我等。那些家财万贯的财主,或是高高在上的世家老爷们,即便是施粥行善,也未见得有这般大方。”
旁边一位中年汉子接过话茬,摇头晃脑地分析着,仿佛自已真是个洞悉世情的智者。
一场酒足饭饱之后,百姓们或是倚着墙角,或是坐在石阶上,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拉着家常。
他们的话题,自然少不了这位远道而来的李昊白恩客。
每个人口中,都或多或少地提及了他的善举,他的慷慨,以及那看似呆傻却实则令人心生敬意的举止。
而此时的李昊白,正与王霸并肩而立,两人似乎在攀谈着什么。
他们的谈话内容,涉及如何驾驭下属、如何收买民心等诸多方面。
李昊白是个聪明人,他从王霸的话语中,敏锐地捕捉到了许多漏洞,心中早已对王霸的真实身份有了七八分的猜测——这位看似普通的少年,实则是盐枭家族的少东家。
王霸也非泛泛之辈,他敏感地察觉到了李昊白眼中的异样光芒,心知自已的伪装已被看破。
然而,李昊白却并未有任何揭发的举动,这让王霸心生感激之余,也多了几分敬畏。
他清楚,自已作为曹州盐枭团伙的少东家,身份一旦暴露,不仅自已项上人头难保,更会连累整个家族。
而李昊白既然选择了沉默,显然是想给自已留一条后路。
王霸心中不禁开始揣测李昊白的用意,他是否也想与自已结交?是否也看中了自已手中的盐路资源?
最终,他找到了一个可以说服自已的解释:李昊白之所以没有揭发自已,并非出于利益考量,而是因为他懂得在这个乱世之中,多一个朋友便多一条活路的道理。
李昊白的心中其实比王霸更加纠结。
自从他识破了王霸的真实身份后,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都会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他清楚地知道,这个看似普通的少年,日后将会变成一个制造千万级别屠戮、将视吃人如呼吸饮水般平常的灭国剧贼。
这几日午夜梦回,那些在残唐大厦将倾之中的无辜惨死的冤魂,仿佛梦魇一般,一直在他耳边低语:
“我们好恨……杀了他……杀了这个混世魔王……为我们报仇……”
出于心底那份最淳朴的正义感,李昊白曾数次欲动手铲除王霸,为这世间除去一害。
然而,每当热血激荡之后,冷静下来的他总会想起那个在上个世纪引发无数争论的命题:
若是纳粹党从未崛起,若是希特勒未曾登上德国总理的宝座,那魏玛德国是否还会不可避免地踏上法西斯的道路,最终演化为那场席卷全球的战争巨兽——纳粹德国?
对此,世间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法西斯主义的蔓延不会因希特勒个人的缺席而停滞,它像一股暗流,在德国的社会深层汹涌,等待下一个领袖的出现;亦有人坚信,希特勒的死亡必将重创风头正劲的纳粹党,法西斯的嚣张气焰或许会在各方势力的联手打压下渐趋衰微,德国的历史轨迹或许会因此重写……
在李昊白看来,这些观点或多或少都有些倒果为因的嫌疑。
历史的走向,从来不是由单一因素所决定,而是众多复杂因素交织而成的结果。
希特勒的崛起,或许看似是法西斯主义在德国肆虐的引子,然而,细细探寻,却远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
其背后隐藏着更为错综复杂的因缘。
那沉重的战争赔款,如同巨石般压在德国民众的胸口,让他们喘息艰难;而二十年代末的经济萧条,更是让这片土地上的生活雪上加霜。那时的德国,民众普遍怀揣着复仇的渴望,他们并未亲身经历过家国沦丧的切肤之痛,却对国家的屈辱与挫败感同身受。
这种情感,如同暗流涌动,急需一个出口。
与此同时,那群心怀不轨的容克企业家与军官团们,他们一直在暗中观望、伺机而动。
这些人在德国社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野心和欲望,如同催化剂一般,加速了法西斯主义的蔓延。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希特勒的出现,更像是一个必然。
他精准地捕捉到了民众心中的不满与复仇欲望,将这股暗流引向了自已,从而掀起了法西斯主义的狂潮。
然而,这狂潮背后的根本原因,却远非希特勒一人所能掀起。
那是整个德国社会、经济、政治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结果。
同样地,黄巢的出现,亦是这个仿佛被莫比乌斯环诅咒、陷入无尽循环且积弊深重的乱世所催生的必然产物。他的存在,如同乱世中的一抹缩影,映射出这个时代的荒诞与无奈。
若是一刀杀了他,或许能暂时平息民众的怒火,让人们心中的仇恨得到短暂的宣泄。
然而,这样的行动却绝不可能让一个已经病入膏肓、如同癌变般腐朽的封建社会焕发新生。
黄巢虽恶,但他也不过是这个时代病症的一个表征,真正的病根深植于整个封建社会的土壤之中。
当最后一次试错的机会也消逝在历史的尘埃里,当人民再也无法忍受这乱世之苦,他们选择了黄巢,让他成为了制裁世家与军阀的利刃。
这把利刃,或许锋利,或许残忍,但它却承载了人民对于改变现状的渴望与期盼。
于是,历史的车轮在黄巢的推动下,缓缓开启了一个更为血腥、更为道德沦丧的新时代。
在螺旋上升的历史中,或许充满了苦难与挣扎,但它也是人民在绝望中寻求希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开始。
如此看来,杀他,或者不杀他,放在这样的维度下,反而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