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刘邦的选择 > 第11章. 王离南下战赵地,义军破袭秦粮道

第11章. 王离南下战赵地,义军破袭秦粮道

控制陈留,成为沛公刘邦事业的重要转折点,郦食其功不可没。因此一役,郦老先生在刘邦阵营中的威信直线上升,上下充分认可,说话份量更重,做事底气更足。这种环境和氛围,使得老爷子干事创业热情被极大激发,六十多岁的人风里来、雨里去,经寒刃、冒锋矢,跟年轻人一个样,没有提过什么腰椎颈椎腿不好、血脂血糖血压高。后来楚汉相争,老先生作为说客出使齐国,劝齐王田广与汉结盟。齐王同意,待郦食其为上客,天天置酒高会。

此时韩信将兵在赵,趁齐国放松戒备,发兵突袭齐历下军。

齐军大败。田广对郦食其说:你去劝韩信退兵,韩信退,你活命;不退,活煮你!

郦食其在汉王刘邦身上寄托了自己全部的理想抱负,把汉王的事业看得比自己的性命重要百倍。受国重任、分当效死,义不贪生、不背恩德。他对田广说:干大事的人不拘泥小节,有大德的人不怕小污点,老子宁愿去死,决不为你去说半句话!

最终,田氏烹杀了郦食其。郦食其以此种方式告别人生舞台,无愧于他“狂生”的称号,算得上汉初的一条好汉。

再回头说说攻下陈留为什么如此重要。要搞清这件事,就得放在秦末河北巨鹿之战的大背景之下去讲。

当初秦二世启动国家战争模式,派出平乱的主力部队有两支。先是派出章邯率领的关中军团,之后派出王离治下的长城军团。给章邯的任务是平定楚、韩、魏、齐故地。给王离的指令是:迅速南下,与章邯军会和,饮马河北,平定燕赵。

王离接到诏令,心中七上八下:大军南下,这长城防线大秦帝国还要不要。

秦高层自然站得更高,出此决策必有他的道理。比起北方匈奴侵扰,中原叛乱才是腹心之疾!二世命令王离,要调配好人马,保证长城防线不失,河东三郡稳定,在此基础上赴河北,与章邯协同作战。

王离喟然长叹,这是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匈奴冒顿单于东灭东胡,西侵月氏,正虎视河套南北之地。若被匈奴取得了云中、河南地,则雁门、代郡无法保全,北地、上郡均在其剑矢之下,胡人骑兵可一日一夜奔袭到咸阳城下。长城防线绝不能失!

河套不可失,河东也万万丢不得。各地反叛如火燎原,河东之地已暗流涌动。如果河东、上党、太原三郡被贼人控制,则西渡黄河,兵锋一日可抵咸阳。

河北燕赵之地也该救。章邯军团苦战数月得不到一日休整,已是独木难支。如不及时出手援助,章邯的几十万大军将被拖死在中原。

都很重要、关系全局。但问题是王离哪来这么多人马!

秦高层不管你那么多,反正咸阳这边现在也没人。没别的招了,你王离自己想办法吧。

王离知道秦二世的苦处。领导只是出题的,回答问题是下属的事。如果题目有答案,还要下属做什么。

王离只能东拼西凑,勉强维持各方基本需求。他收缩阴山南部兵力,在云中留下一部分步卒,告戒大家如果匈奴来犯,切记死守勿战。

匈奴是骑兵,优势在于机动野战,面对秦人的高墙深沟坚固工事,他们占不上便宜。在这个问题上大家有共识,有经验可依。赵将李牧曾利用步卒、战车,依据工事、地形,一举灭掉匈奴十万精骑,冒顿他爹他爷们被吓破了胆,几十年不敢接近长城沿线。王离留下有一半兵力,觉得短期能够应对匈奴的侵扰。

王离南下,带走了大部骑兵和少部步卒,从云中出发,过楼烦、经雁门进入河东地。又给太原、上党、河东三郡分别留下部分精锐士卒,令协同郡兵防守,确保后方稳固。

王离亲率精骑东出井陉、蒲阴,出其不意杀到河北平原,横扫常山(赵子龙的故乡)诸城。再一路南下,与章邯会军河北,大破邯郸赵军。

赵王及张耳、陈馀退缩进巨鹿城死守。

见王离军兵强马壮、士气高昂,章邯长出一口气,告诉王离:王将军,巨鹿城交给你了。我作为预备队,保障你的后勤粮道。

王离差点一口气没上来,这是要被气死的节奏。他说:章少府,你看清楚了,我带来的是骑兵、骑兵,骑兵哪攻得了城?!

骑兵平原作战是绝对的王者,但骑着马不可能爬到城头子上去。王离前期之所以打得那么顺利,是因为赵地许多武装经验不足,拉着步卒出来拼。王离骑兵出奇制胜、秋风扫落叶。现在要攻城,王离可没有什么好办法。

王离为何不带步兵来?除了长城防线、河东诸地需要步卒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山道狭窄,步兵带装备过不来。

从山西到常山,需翻越太行,山高谷深,能通行的道路很少。通道主要有三条,蒲阴陉、井陉道、滏口陉。两千年过去了,还是这些主要通道,一个建了忻保高速,一个建了石太高速,一个建了青银高速,贯通太行山东西。当年这些通道路况极差、通行不易,叫做“车不能方轨,马不得并行”,车只能过独轮车,马需要一匹跟着一匹走。即便现在走这些高速,也可感受到两山夹持的压迫感,可以想像当年通行何其艰难!步兵有投石机、武刚车、床子弩、破城锥、云梯等重装备,这些都是大家伙,根本运不过来。没有装备的步卒来了有什么意义?所以王离带来了大量的骑兵,意图以闪电战迅速结束战事。而他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了,现在赵国只剩下一个巨鹿孤城,河北战事已近尾声。

章邯对着王离大倒苦水:王将军,我也实在没有机动兵力了。

章邯有章邯的难处。西出关中作战已有一年,士卒得不到休息,都已疲惫不堪,减员严重且得不到有效补充。这还不是致使问题,要命的是他的战线拉得太长,远离关中大后方,后勤补给线同样被拉得特别长。长距离后勤运输,主要依靠水路,东西线是济水、黄河、洹河、漳河,南北向睢水、鸿沟、泗水等,依靠这些水路通道,将关中的物资转运到黄河各渡口,陆路水路再持续接力,送到河北战场;南北线水路通道转运淮泗秦军控制区域的物资,到了济水和黄河再转运向北。眼下函谷关以西处处是战场,章邯虽有三十余万人,但不得不将人手分配到数千里的运输线上做防守。这样一来,手头确实剩不了多少人马,根本没有实力去大举攻城。

章邯说:我现在只能用全部力量去保障运输线安全,但凡后勤被切断,我们必败无疑!现在上策是将巨鹿围住,活活困死他们。我拨出二万士卒助战,归你指挥。

于是,王离用他的数万骑兵围住巨鹿。

骑兵围城有个大问题,他们没法构筑堑壕等步兵工事,如果挖得到处都是沟,岂不是给自己的骑兵挖了陷阱。还有一个缺陷,人可以日夜坚守战术据点,但马不行,饿了得喂、困了得睡,否则不听使唤。于是王离的铁桶阵还是有透风的时候,巨鹿城内找准时机,可以突出城外,或运送急需物资进城。

秦军的这种态势,楚军自然看得明白。当初项梁与章邯在濮阳对峙,安排项羽、刘邦、吕臣攻击定陶、雍丘、外黄、陈留,目的就是要切断章邯的粮道。项羽、刘邦在雍丘大破秦军,斩杀三川守李由,章邯不得不分出兵力加强粮道沿线守备。东西向成武、昌邑、城阳、定陶、宛朐、阳武、荥阳、成皋、洛阳,南北线曲遇、开封、陈留、外黄,以及沿河的各个渡口、亭塞,点多线长,一批批将人马分派下去,章邯的野战力量已紧张至极,根本抽不出更多人手去帮王离。

实践中还有一条粮道,走关中到河东。出轵关陉,或经上党出太行陉,到野王中转,再从河内运送至河北。这条道是陆路,需要翻越太行山,靠人背马驮。且不说时间上耗不起,一袋粮食从关中背到河北,就得被役夫吃掉半袋,如果加上扛武器的人及畜力的消耗,粮食到了河北就所剩无已。所以,陆路通路只能做为应急用,水路是首选,是最重要的,是河北秦军的生命脐带。前有李由之败的教训,章邯绝不放心把命脉交给各地的郡兵,必须安排嫡系部队坐镇死守。

因此,秦末的巨鹿之战实际上有正面及敌后两个战场,形势如同抗日战争时期的游击战区和正面战场一般。

后人通常把巨鹿之战的功劳全部归于项羽,这是不客观的。事实上,刘邦等队伍后方袭扰战,牵制了章邯绝大部的有生力量,这才让项羽敢于用数万楚军硬刚巨鹿秦军主力。河北战场从一年前宋义将兵北上安阳算起,到来年七月章邯降楚,前后持续近一年时间,这期间刘邦等队伍全程参战,战略任务是打掉秦军的运输线。

对秦军而言,失陈留,则断淮泗;失开封,则江、淮、青、兖尽断;失敖仓,则荥阳以西皆断,这就是重要节点的战略地位。故两年后楚汉相争,双方相持于荥阳、成皋、敖仓一线死战不退;三百多年后,曹操、袁绍拼尽全力相持于官渡(在开封附近),都是因为战略位置至关重要。关键点分胜负,大势便见分晓。

搞清这一背景,就能明白刘邦进入砀郡后一系列作战的意图及目标。主动出击战成武、成阳、杠里、昌邑、陈留,以及后续进攻开封、曲遇、白马、平阴等,打击的是秦军运输线上的重要据点或城市。与魏将联合、与彭越联手,都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实施的。

项羽将破坏秦军后勤通道的任务同样布置给了魏豹、彭越、韩成、吕青、田荣等人。魏豹勇气可嘉,命魏地各支武装全力去打,但魏地各股势力裂地割据,各自为战,干不动。彭越的想法是,我只在我的地面上干,打下来地盘归我。韩成的想法是,我是想干,但实力做不到啊。吕青的做法是,我不往北而向西,拓展自己的势力空间。齐地田荣的做法是,老子坐山观虎斗,保存实力发展自己。

刘邦有宏观视野、战略思维,能够将自己的目标和大局结合起来,主动出击,求战敢战。上天不负沛公,给他了一个陈留城。陈留是秦军重要的后方基地,地处南粮北运的咽喉部,大批物资在此集结、储藏、转运,城中粮屯多个,武备库数处,什么强弓硬弩、铁盾铠甲、床弩云梯、刀戟剑矢,不仅品类全,而且数量多,是非常的多!刘邦等人大喜过望。

用李云龙的话讲:嘿!老子这下发大财了。

陈留丢失,是章邯的恶梦,这意味着来自淮泗的补给被切断,济水补给线面临严重威胁。缺枪少粮这仗还怎么打?章邯立即调兵遣将,一边加强各地据点防守,一边派兵就近从北、西两个方向压向陈留,定要夺回这个重要城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