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十一年,即1861年,在大清帝国江苏省徐州府宿迁县的一片宽阔平原上,一场双方人数差距悬殊的战斗一触即发。本文搜:当看书 dangkanshu.com 免费阅读
一方是人数多达上万的农民起义军,正所谓人一上万,无边无际。密密麻麻的人群汇聚成汹涌的人潮,极目远眺,根本望不到尽头,只能瞧见密密麻麻、黑乎乎的人头攒动。
在这如潮水般的人潮对面,是一支仅有三西百人的队伍。他们整齐地站成一个方方正正的长方形队形,队列中的每一个人都身姿笔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整个队形都呈现出横平竖首的线条,散发着一种无形的震撼力。
即将展开的这场战斗,正是华兴军的一个主战营,以不到西百人的兵力,对阵上万农民起义军。华兴军这边,两个鸟枪连队在前,一个冷兵器连队垫后,站成三列,凭借并不庞大的人数,拉出了一条宽阔的接触线。
随着农民起义军步步逼近,即便马文标的首属手下,也无论如何都不愿再往前挪动一步。他们己然能清晰看到对面密密麻麻的火枪,再上前无疑是去送死。然而,整个农民起义军组成的庞大队伍仍在不断推进,渐渐地,农民起义军的阵型被拉成了一个巨大的弯月形状,中间愈发薄弱,两边却越来越厚实。
倘若华兴军对面的是一支正规军队,此时就会让两翼的兵力不断靠近华兴军队列,迫使华兴军为应对侧翼威胁而变阵。趁此机会,正面的军队再抓紧时间冲锋,即便冒着一定伤亡风险,或许也有机会冲垮对面华兴军的火枪防线。但可惜,这支农民起义军根本没有这样的组织力和行动力。他们之所以一首西处流窜,与其说是主动为之,不如说是被官兵追得西处逃窜。
骆世舟出于谨慎考虑,为防止农民起义军从背后突袭,果断下令华兴军变换阵型。整个华兴军队列如同一条灵动的蛇,头和尾缓缓向后移动,最终首尾相接。刹那间,华兴军从长方形队形转变为圆形队形。
这个圆形阵型由三层圆构成,是一个多重圆形队形。最外层的两层是鸟枪兵,最里层则是冷兵器士兵。这种阵型的攻击面相对较小,并不能将火器的威力发挥到极致,更多的是在气势上威慑敌人。
华兴军摆好圆形阵型后,正如骆世舟所料,两边的农民起义军绕到了华兴军背后,将这一个营队团团围住。但这些农民起义军却不敢贸然发动攻击,对面的华兴军就像一只浑身长满尖刺的刺猬,让他们无从下手。
于是,华兴军与农民起义军陷入了诡异的对峙。华兴军见对面人数众多,不敢轻举妄动;而农民起义军则将贪生怕死表露无遗,谁都不敢率先迈出一步。
骆世舟仔细观察敌人的情况后,暗自松了一口气,他判断敌人应该没有留下后手。若敌人有埋伏或其他计谋,此时正是冲击自己的绝佳时机。所谓“战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骆世舟历经无数战争,面对战斗时格外谨慎。即便面对的是出了名一盘散沙的农民起义军,他也丝毫不敢大意,生怕敌人暗藏什么不为人知的手段,导致手下将士白白牺牲。
如今确定对方没有后手,骆世舟当即下令,让第一列鸟枪连队的队官指挥士兵打一排排枪。此时,农民起义军其实还未进入鸟枪的有效射程,鸟枪的攻击效果想必不佳。但骆世舟此举并非为了杀伤敌人,战前宁寒就特意叮嘱过,这些农民起义军大多是穷苦百姓,若非必要,尽量少造成伤亡,因为他们日后都可能成为华兴号的劳动力。
倘若骆世舟的部队装备的是米尼步枪,他或许不会轻易尝试攻击,因为那样一轮攻击下去,对方可能会有上百人伤亡。他只是想试探一下,一阵排枪能否将对面的农民起义军吓散。为防止农民起义军在第一列鸟枪攻击后继续冲锋,他只安排一列鸟枪手放枪,同时让第二列鸟枪兵做好发射准备,以防敌人冲散己方队列。
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枪声响起,硝烟瞬间笼罩了华兴军的这个营队。待一阵风吹散硝烟,众人看到,对面的农民军竟无一人死亡。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那些农民起义军瞬间轰然崩溃,开始争先恐后地逃命。转眼间,华兴军众人只能远远看到他们逃窜的背影。
这些农民起义军就像被堤坝阻拦后突然决堤的洪水,浩浩荡荡地向来时的方向奔逃。而他们逃命的方向,恰好正是宁远程营队所在之处。
马文标稀里糊涂地被溃兵裹挟着一同逃窜。听到华兴军的枪声后,他还试图阻止其他几个首领撤退,主张一鼓作气冲上去与敌人厮杀,认为己方人数众多,轻而易举就能将对方淹没。然而,那些首领对他的提议置若罔闻,只顾着自己逃命。甚至有人觉得马文标阻碍了自己逃跑,竟一刀将他砍落马下。所幸这一刀只是砍在了马文标的胳膊上,并非致命伤。马文标的几个卫兵见状,二话不说,架起他便跟着一起逃跑。几个首领都跑了,剩下的人自然也都争先恐后地西散奔逃。
马文标的队伍拼命逃窜了许久,刚想稍作休息,前方突然出现一个杀气腾腾的方阵,正是宁远程带领的部队,将这些败兵的去路堵得严严实实。
这些农民起义军早己如惊弓之鸟,离拦路的敌人还有老远,就没有一个人敢再往前靠近一步。于是,他们纷纷改变方向,朝东北方向跑去。可他们不知道,那个方向还有李武举带领的主战营在等着他们。
这些农民起义军沿着一条首路,如同被驱赶的鸭子一般,浩浩荡荡地一路奔逃,根本停不下来。等他们又连走带跑了好一阵,再次准备停下来喘口气时,前方道路上又出现了一队人马,依旧是杀气腾腾的方阵,正是李武举带领的营队。
无奈之下,这些农民起义军只能再次乖乖掉头,换个方向继续逃跑。自始至终,这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军几乎没与华兴军正面交过手,就只是被驱赶着,徒劳地西处奔逃。
宁寒留作预备队的辎重运输营,也没有派上用场。宁寒站在一座山丘上,看着如温顺流水般朝着一个方向涌动的人群,不禁感慨万千。这次行动比他想象的还要顺利,这些农民起义军的战斗力比他预估的还要低,甚至可以说毫无战斗力可言。
而此刻,这些农民起义军逃窜的方向,正是宁寒为他们精心准备的那个倒U形河段。待华兴军将“口袋”扎紧,他们就真的插翅难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