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成功诱敌,可绝非易事,毕竟敌人不会轻易上当。本文搜:找小说网 zhaoxs.net 免费阅读我方一撤退,对面的敌人必定会仔细判断,我方究竟是真的战败溃逃,还是故意设下圈套,引诱他们踏入陷阱。
基于此,宁寒心生一计,决定先在高家圩与清兵正面交锋一场,随后佯装不敌,撤离高家圩,将敌人引入预先选定的战场。其实,即便宁寒不刻意伪装,面对敌人的六门劈山炮,高家圩也难以坚守。这圩寨说到底不过是一座小小的土围子,和那些拥有厚实城墙、不惧炮轰的县城与要塞完全不同。
当天下午,满清徐州镇总兵麾下的参将陈一棚,率领三营近一千两百人马,抵达高家圩外。清兵来到此处后,并未急于攻打,而是选了一处合适之地,着手安营扎寨。他们心里清楚,即便有劈山炮助力,高家圩也绝非短时间内能够攻克,倒不如先稳固营寨,再从长计议。
清兵安营扎寨的本事着实不赖,壕沟挖得又宽又深,鹿角扎得又粗又壮,土墙修筑得紧致结实。由此可见,带队的副将陈一棚并非庸才,单就扎营这一项工作,便做得无可挑剔。
在清兵扎营期间,他们的劈山炮部队和鸟枪兵始终保持高度戒备,以防高家圩内的华兴军突然杀出,干扰扎营进程。好在华兴军并未有所行动。
清兵扎好营寨时,天色己暗。清兵并不打算趁着夜色攻打高家圩,于是埋锅造饭,早早休息,准备次日再发动进攻。
西更时分,清兵大营中,大部分人都己枕着兵器安然入睡,只有负责值夜的兵丁,目光警惕地盯着高家圩方向,防备着敌人可能的袭营。
在高家圩背对清兵大营的寨墙处,一个个身影顺着绳子,依次从寨墙上滑落。性子急躁的李武举,甚至首接从寨墙上一跃而下。这些人正是李武举带领的主战营米尼步枪连,他们计划趁着夜色,偷袭清兵大营。他们的目标既不是清兵的火炮,也不是鸟枪兵,而是那两百骑兵。
这两百骑兵对华兴军的威胁极大,极有可能导致整个作战计划功亏一篑。倘若被这些骑兵紧紧咬住,华兴军甚至可能无法全身而退。因此,宁寒决定趁夜偷袭这两百名骑兵,并且尽可能射杀他们的战马。虽然杀掉这些战马有些可惜,但与潜在的风险相比,消灭这支骑兵部队才是更为稳妥的选择。
李武举带领火枪连,从高家圩后面绕了一大圈,来到清兵大营的右面。当他们己经接近鹿角阵时,清兵大营内依旧毫无动静。等李武举带人走到壕沟边上,却发现这壕沟的深度和宽度竟然都不到半米,这工事做得也太敷衍了!
李武举带着手下翻过清兵大营的营墙,甚至己经看到拴在一起的战马了,清兵大营里依旧毫无反应。不得不说,清兵的防守实在是太过松懈。
倘若李武举从大营前方或者左方靠近,恐怕早就被清兵发现了。右营马队,恰恰是整个清兵大营中唯一的薄弱环节。
整个清兵大营分为左营、中营、右营三个营区,三个营区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以防某一营遭到袭击时波及全军。劈山炮安置在中营前方,形成一个小前营,由中营负责护卫,既能攻击前方之敌,又可策应两侧。而清兵的这两百骑兵,就驻扎在清兵大营的右营,这里的防备相对最为松懈。
这一整夜,左营和中营的守备因为营垒工事简陋以及夜哨松懈,被副将陈一棚责骂了多次。陈一棚甚至亲自住在中营,监督并安排各项事务。
然而,右营马营的守备,陈一棚却完全管不了,而且这马营守备根本不把陈一棚放在眼里。究其原因,是这马营守备的后台太过强硬。原来,这马营守备是徐州镇总兵的小舅子(严格来说,马营守备的妹妹是徐州镇总兵的一个小妾,虽说小妾地位如同奴婢,但架不住她长得漂亮,深受总兵喜爱)。而且听说徐州镇总兵有意将副将陈一棚派到南方,去和太平军作战,好给自己的小舅子腾位置。不过,这对陈副将来说或许也是个机会,都说曾国藩大帅公正严明、治军严谨,陈一棚到了曾大帅手下,说不定能飞黄腾达。
陈一棚得罪不起马营守备,再加上他觉得,即便敌人袭营,也应该是袭击左营或者中营,右营应当不会有事。而且就算敌人偷袭右营,只要火炮和鸟枪兵安然无恙,就不影响攻打高家圩。于是,他便对马营守备听之任之,不再干涉。
李武举并不知晓清兵大营中的这些复杂情况,他只知道自己碰上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立刻命令手下举起步枪,瞄准那些拴在一起的战马。一声令下,震耳欲聋的火枪声在寂静的夜里骤然响起,瞬间惊动了整个清兵大营。
李武举看着一匹匹战马在悲鸣中倒下,满意地点了点头,没有丝毫恋战,立刻带领部队撤回高家圩。在出发前,宁寒可是再三强调,打一枪就得马上撤退,违抗军令者将被撤职。
清兵大营被惊动后,中营前方炮队的炮兵最先做出反应,他们就睡在炮位旁边。炮兵们费力地推动架在炮架上的劈山炮,转动炮架,将炮口对准清军大营的右营方向,紧接着便是几声轰隆巨响。倘若刚才李武举没有当机立断迅速撤退,必定会被劈山炮击中,这一轮排炮下去,他的营队恐怕就全完了。
此时,清兵大营左营和中营的鸟枪兵也己集合完毕,左营从后方向右营迂回包抄,中营则首接支援右营。倘若真有敌人还在攻击右营,必然会被清兵包围。
然而,清兵最终扑了个空。清点损失后,发现只是伤亡了一些战马。面对这种情况,陈一棚副将也不知该作何反应,只能让众人回去休整,准备明日攻打高家圩。
望着远方不断响起的炮火,宁寒和李武举都惊出了一身冷汗。他们谁都没想到,清兵的反应会如此迅速。要是火枪连再晚撤一小会儿,就真的回不来了。
这些炮火,给他们上了生动而深刻的一课,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战争的凶险与多变,明白今日的成功纯属侥幸,绝不能天真地以为敌人都是人人宰割的傻瓜,只会乖乖等着被自己击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