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1860世界变局 > 第211 章 清廷对策

第211 章 清廷对策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曾国藩在心中反复权衡利弊之后,最终还是下定决心,继续坚定不移地执行原定的战略部署,继续围攻天京。免费看书就搜:我的书城网 woshucheng.com

他认为,当前的首要任务仍然是优先剿灭太平天国,因为如今太平天国与华兴军相对比,无疑是太平天国更好对付,本着先易后难的策略,曾国藩认为还是优先解决太平天国,更加符合自己的利益。

而且在九伏洲之战中,虽然湘军遭遇了华兴军的突然袭击,导致损失了三万多的兵力,但曾国藩并未因此而动摇消灭太平天国的决心。

相反,他从这场战役中看到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太平军最后的二十万精锐主力己经被自己消灭殆尽。

以目前太平天国老巢天京的状况来看,城内粮草匮乏,城外又没有援兵,可谓是内忧外患、西面楚歌。

曾国藩据此判断,最多再用半年多的时间,天京就必然会被自己成功攻克。

而一旦天京被攻破,就意味着太平天国的彻底灭亡,从此将再难以掀起任何风浪。

反过来说,如果此时放松对天京的进攻,转而将精力放在对付华兴军上,那么以华兴军的实力,湘军恐怕一时半会儿难以将其击败。

这样一来,不仅会让湘军陷入与华兴军的持久战中,更有可能会给太平天国提供喘息之机,使其得以死灰复燃,从而导致整个局势彻底失控,一发不可收拾。

当然,曾国藩也清楚地认识到,绝对不能再对华兴军坐视不管、无动于衷,眼睁睁的看着其不断壮大。

他深知华兴军的实力不容小觑,必须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应对这个潜在的威胁,就算不能消灭华兴军,也要阻止华兴军势力进一步扩张。

按照这一策略,曾国藩深思熟虑后,决定首先在安徽南部采取收缩战略,以避免湘军战线过长,从而给华兴军留下可乘之机。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曾国藩果断下令庐州府的舒城、庐江以及六安州的湘军守军全部向南撤退。

在安徽的江北地区,他将湘军的所有兵力集中部署在安庆府附近,并依托湘军强大的水师力量,全力保障对长江航道的控制,继续实行围攻天京的策略。

如此一来,湘军在安徽的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除了安庆府外,湘军己经失去了对江北所有府县的控制。

这一举措表明,面对华兴军的威胁,湘军选择了战略收缩,向华兴军示弱,以巩固自身在关键地区的防御,同时麻痹华兴军。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曾国藩会对华兴军不闻不问。

在实施安徽南部战略收缩的同时,他也在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应对华兴军的挑战。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曾国藩终于想出了一套进攻华兴军的策略,并毫不犹豫地向北京紫禁城的两宫太后呈上了这份精心策划的方案,提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军事计划。

首先,他建议调集正在陕西平定陕甘回乱的多隆阿部。

多隆阿部是一支久经沙场、战斗力强大的军队,在配属湘军作战时,就屡立战功,战斗力强悍,奉命远调陕西后,在平定陕甘回乱的行动中也表现出色。

更是在陕西省会西安之战中,大败回教联军,己经基本平定了陕西的回乱,现在正在整军备战,准备进入甘肃,继续与叛乱的回军作战。

曾国藩认为,现如今的回乱,己经不足为虑,而且西北苦寒之地,犯不上用这么大的力气去保下它。

所以应该将多隆阿部与陕西地区的部分清军合并,可以组成一支规模达到两万人的强大军队,调离陕西,首先用来对付华兴军。

其次,为了进一步增强这支大军的实力,曾国藩提议从满清的龙兴之地满洲征调更多的黑龙江骑兵和索伦兵。

这些来自北方的骑兵以其勇猛善战而闻名,他们的加入将使曾格林沁的大军如虎添翼,这样一来,又能凑成另外一路两万人的大军。

接着,曾国藩想到了出人意料的策略——收买军阀苗沛霖。

苗沛霖是一个势力较大的地方军阀,拥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在上一次苗沛霖,捻军,华兴军三方说好一起进攻颍州府,但是没有想到苗沛霖被华兴军给摆了一道。

不但导致在凤阳府城的胜保八旗军被埋伏,全军覆没,而且华兴军还趁机占领了苗沛霖的地盘寿州城,可以说苗沛霖现如今对华兴军是咬牙切齿。

曾国藩计划用高官厚禄来引诱苗沛霖,让他出兵两万,组成一路两万人的大军。

最后,曾国藩还建议,把山东、河南、首隶等地方能够调动的兵力全部集中起来。

如此一来,这三路大军与这些零散的兵力相互结合,便能汇聚成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人数可达七八万之众。

紧接着,这支大军将从河南启程,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有条不紊地向华兴军发起攻击。

通过这样的战略部署,曾国藩坚信,必然能够构建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攻击态势,给华兴军施加巨大的压力。

当然,他并非期望仅凭这些兵力就能将华兴军彻底消灭,而是希望通过持续不断的蚕食,让华兴军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无暇他顾,更无法向其他地区扩张势力。

只要能将华兴军紧紧拖住,使其深陷安徽地区无法脱身,那么这个策略就算是取得了成功。

对于曾国藩所提出的策略,慈禧太后起初并不是十分赞同。

毕竟,多隆阿和曾格林沁可是当前满清朝廷所能倚靠的最后两支军事力量啊!

多隆阿身为满族人,而曾格林沁则是蒙古人,相较于汉人而言,满清朝廷自然对他们更为信任。

这不仅是因为他们的民族身份,更重要的是,满族人和蒙古人在清朝的政治体系中一首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旦多隆阿和曾格林沁在战场上遭遇不测,那么这大清帝国恐怕就真的会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了。

这无疑是慈禧太后最为担忧的事情。

可是,当慈禧太后深入研究了华兴军的成长经历和发展速度之后,她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她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立刻意识到绝对不能再给这华兴军任何的成长空间了。

否则,她的大清帝国恐怕将会在华兴军的崛起中走向覆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