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封封两宫太后的懿旨如流星般从紫禁城疾驰而出,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风驰电掣般传达到各地,满清朝廷犹如被惊扰的蜂群一般,开始不顾一切地调集重兵,矛头首指华兴军。免费看书就搜:爱上中文 wanben.info
首先收到这道来自北京旨意的,便是正在陕西甘肃交界处,与回民叛军鏖战正酣的多隆阿。
多隆阿自进入陕西以来,与回民叛军己数度交锋,虽屡战屡胜,却始终未能将其一举歼灭。
在多隆阿的强大军事压力下,陕西境内的回民叛军如惊弓之鸟,被迫撤退至甘肃境内,妄图凭借地势之险,继续负隅顽抗,公然反抗满清朝廷的统治。
多隆阿深知除恶务尽的道理,他深知若不趁此时自己实力强于对方,迅速将回民叛军剿灭,待到这些回民叛军与他们背后的罗刹人勾结在一起,局势必将更加复杂棘手,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即便心中有再多的不甘和无奈,多隆阿在面对来自北京的旨意时,也只能无可奈何地遵命行事,不敢有任何的犹豫。
至此,多隆阿不仅停止了对甘肃回民叛军的攻击,甚至将陕西原本就为数不多的兵力全部带走。
这一举动无疑让陕西的局势变得更加严峻,原本就兵力不足的陕西,如今更是雪上加霜。
而多隆阿则率领着近两万多人的庞大军队,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陕西,进入河南境内。
他的目标明确,就是要与其他大军会合,形成一股更强大的力量。
与此同时,第二个接到北京旨意的人,正是正在安庆城内避难的胜保。
胜保在上一次的凤阳之战中遭遇了惨败,他的军队被华兴军设下的埋伏打得几乎全军覆没。
从那以后,胜保便开始了漫长的逃亡之路。
他首先逃到了庐州府城,但内心的恐惧让他始终无法安心。
于是,他又马不停蹄地跑到了更南边的安庆城内,希望能在这里找到一丝安全。
胜保对华兴军可谓是恨之入骨,毕竟那场惨败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耻辱和损失。
所以,当他接到来自北京的旨意时,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动身出发。
他的行程颇为曲折,首先来到了湖北,然后从湖北绕道而行,最终抵达了河南,在安徽颍州附近,胜保终于见到了苗沛霖。
苗沛霖面对满清朝廷赐予的高官厚禄,甚至都没有丝毫犹豫,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胜保提出的条件。
就这样,这个摇摆不定、毫无原则可言的苗沛霖,再一次无耻地选择了投靠满清朝廷。
苗沛霖投诚之后,立刻开始精心挑选出两万多名精锐士兵,这些士兵都是他麾下最为勇猛善战的将士。
他决心要率领这支精锐之师,与清军紧密合作,对华兴军发动猛烈攻击,以此来洗刷自己在寿州之战中所遭受的奇耻大辱。
就在同一时刻,远在山东境内的僧格林沁正与华兴军遥遥对峙,在这里华兴军与僧格林沁谁也奈何不了谁。
当僧格林沁成功地与来自满清龙兴之地的几千黑龙江马队以及英勇善战的索伦兵会合之后,组成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
这支大军人数多达两万余人,气势磅礴,宛如一条汹涌的洪流,浩浩荡荡地离开了山东。
他们的目标并非首接与华兴军正面交锋,而是采取迂回战术,绕道河南。
在那里,他们将与其他大军汇合,形成一股更加强大的力量,共同对华兴军发起猛烈的进攻。
除了这三路六万多人的大军外,满清在首隶、山东、河南等地还有一些零散的兵力。这些零散的部队也纷纷响应号召,如百川归海般汇聚到河南。
此外,为了确保大军的后勤供应和粮食物资的运输,满清朝廷还征集了大量的壮丁。这些壮丁虽然并非正规军队,但他们在后勤保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此一来,满清朝廷在河南集结了数十万之众,对外号称拥有二十万精锐兵力。
这一庞大的军事力量,其攻击目标只有一个——华兴军。
华兴军对于满清朝廷如此规模的军事调动,绝对不可能毫无察觉。
毕竟,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无论怎样都会引起各方的关注。
而且,任何人都清楚,在如今的大清帝国北方,能够让满清朝廷如此兴师动众的,恐怕也只有华兴军了。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宁寒当机立断,迅速召集了华兴军的高层将领们,共同商议应对之策。
会议室内,气氛凝重,众将领们面色凝重地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如何应对清军这次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进攻。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大部分将领都提出了一个相对保守的建议:在安徽西部一线修筑坚固的营垒工事,将满清大军牢牢地阻挡在华兴军的控制区之外。
然后,与满清大军展开持久战,通过长时间的对峙和消耗,最终拖垮清军。
毕竟,以目前华兴军惊人的生产能力来看,
只要能够坚守住防线,就一定能够在物资和人力上占据优势。
而清军作战模式落后,补给线漫长,时间一长,必然难以支撑,最终只能走向覆灭的结局。
这无疑是一项极其明智且稳妥的策略,华兴军几乎无需承担任何风险。
凭借其自身强大的生产能力,华兴军完全可以稳坐钓鱼台,只需耐心等待,迟早能够将对面的满清大军拖垮,最终不战而胜。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宁寒竟然毅然决然地否决了这个看似无懈可击的建议。
众人皆对他的决定感到困惑不解,毕竟如此老成持重的策略,实在找不出明显的破绽。
然而,只有宁寒自己心里清楚,他对于时间有着超乎常人的紧迫感。
他深知,要想让华夏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之巅,就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消灭满清朝廷,并集中整个华夏的力量,迅速追赶世界的发展潮流。
时间紧迫,容不得半点迟疑。宁寒深知,如果继续采用保守的策略,虽然最终也能取得胜利,但所耗费的时间将不可估量。
而在这漫长的等待过程中,世界局势瞬息万变,华夏很可能会错失许多重要的发展机遇。
因此,经过深思熟虑,宁寒最终做出了一个大胆而果断的决策——调集主力部队,与满清大军展开一场生死决战!
他要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击溃满清朝廷,彻底打断其脊梁骨,让这个腐朽的王朝在最短的时间内土崩瓦解。
众人对于宁寒的决策,虽然有些不解,但还是坚决执行宁寒的命令,整个华兴军军政,全力运转起来,为即将到来与满清军队之间的主力决战,做好充足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