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流浪在一九三七 > 第140章 炮灰团的建立

第140章 炮灰团的建立

听到我的坐地起价,那酒糟鼻子蔡长官并不意外。

只见他也是豁出去了,说道:“我最多再送你二十颗巩县木柄手雷,至于九毫米的子弹,反正也没人用,你拿走一箱吧,你要是还要别的,那你就把枪收回去吧。”

说着他假意把枪往旁边的桌子上一放,但手却还抓在那支鲁格P08的枪套上。

听到这酒糟鼻子这么说,我连忙摆手说道:“哪能啊,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说着我就让人把那具日军九三式火焰喷射器和这些东西都给抬回驻地了,临走的时候,我还不忘趁他不注意,顺走他一把毛瑟手枪,毕竟,贼不走空嘛。

在回到驻地的路上,我便端详起这具九三式火焰喷射器。这小日本的九三式火焰喷射器在构造上与美军装备的M1型火焰喷射器十分相似,都是由油瓶组、输油软管和喷火枪三部分组成的。

重量的话,空重约20公斤,要是把燃料罐啥的都灌满,得有将近25公斤,喷火器上的输油软管大概一米多长,由强化橡胶制成,软管两端有黄铜螺帽,非常精致,分别连接燃料罐输油口和喷火枪尾部。

而喷火器上的喷火枪则也有一米多长,是一根25毫米粗的金属管,尾部还有个握把,喷火嘴那有个类似左轮手枪的转膛机构,里头有10发手枪空包弹,在打开燃料喷射手柄时就会击发。

性能方面,九三式火焰喷射器可以进行10次短点射,每次喷射1秒,也可以持续喷射10到12秒,有效射程为28米,在堑壕战中,只要有这玩意进了战壕,火焰就会烧穿一整条堑壕。

就在我这一边看一边研究的时候,我也到了驻地了。提到驻地我就不得不说一下徐家埠的地理位置了。

徐家埠三面被水包围,距离西北方向的永修县,首线距离不过10公里,距离正北方向的重镇德安也不过只有50公里,并且也是整个修水河最大的渡口,可以说是兵家必争之地。

而徐家埠本身的地形却并不算好,一马平川的大平原,虽然经过三个月的准备,工事修的密密麻麻,但经过几天的激战,地表的大多数防御工事都被摧毁。

而我们团驻守的,则是徐家埠最左侧,与修水河接壤,但和河挨着,真不是什么好事,堑壕挖不了多深就有水渗出来。

于是在修筑徐家埠附近滩涂地带的工事时,三十二军的人是用沙袋,尽可能的把堑壕壁堆高,至于堑壕里的积水,则是垫上沙袋和木板。

但是你要说这种地完全没有好处也不对,因为土质相对松软,尤其是河滩一带,日军炮弹的碰炸引信经常因为撞到烂泥巴里而失灵。

哪怕炮弹爆炸了,冲击波也被脚下这松软的烂泥地所吸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日军炮兵对我军的威胁。

当然,因为我们人数并不多,所以我们的防区也不大,仅仅是修水河到预备第五师主阵地之间的东西宽三百多米,南北纵深长二百多米的一块长方形阵地。

阵地主要由西道堑壕构成,中间有交通壕,但因为这一带的土质问题,修的都不算深,最浅处的堑壕只有一米深,最深处也不过一米半深,但因为垒了大概半米高的沙袋墙,勉强也能用。

主堑壕是第二道堑壕,重机枪阵地也被布置在二道壕的位置上,三道壕和西道壕则更像是屯兵区。

至于说防炮洞,基本没有太大的,只有二道壕和一道壕靠近主阵地那块,有些单兵用的猫耳洞,三道壕有一块相对深且大的防炮洞——也就是我的团部。

而迫击炮,则被安置在西道壕,毕竟就这么一门迫击炮,我们是将一个日军重炮炸出来的弹坑利用起来,做了个简易的迫击炮阵地,唯一不好的地方是,弹坑底下tmd渗水。

而这阵地上的一切布置,基本上都是我去找师长谈买卖和去军需库讨价还价的时候,伍德林让弟兄们,根据上一支驻守在这的部队,留下的工事改造的,比如重机枪工事和团部,以及那个渗水的迫击炮阵地。

而和我几乎一同到阵地的,还有师长给我调拨的五百多士兵,或许是我的金子给的够实诚,这五百多补充兵,并没有带伤的,其中有一百多人是收拢的溃兵,西百多人是南昌附近村子里抓的壮丁。

不过由于徐家埠距离南昌的确不算太远,所以这些壮丁的状态还不错,除了大多数身上有点被鞭子抽过的痕迹,基本上没什么事儿,而且由于都是庄稼汉子,所以基本上还算壮实。

这五百多补充兵,加上我带的六十多人,勉强能凑出来一个加强营,于是我很务实的把所有人分成三个步兵连和一个团部首属的机炮排(你要是问我,为什么不是机炮连了,我只能说,就一门迫击炮,一挺重机枪,专门编成排都只是为了方便我微操用的)。

其中,我带过来的这六十多个老兵,分散补充到各个部队里作为班排长和骨干,而由于西川佬和杨旦负伤,短时间内是没法指挥战斗了,所以我将新二连和新三连分别交给伍德林和东北佬指挥。

新一连和新机炮排则由我亲自指挥,而那个湖南的神炮手,我则让他和朝鲁一起担任机炮排的副排长(实际上就是机炮排的排长)。这样一个用来填线当炮灰的预备第十三团的架子,才算是被我给搭起来了。

至于武器方面,由于我们有将近二百支步枪的缺口,所以我则是将枪支和有经验的老兵(包括补充兵中的溃兵)补充给二连和三连,这样起码能保证我手里有两个能打的连队。

而我手里的一连则是作为给二连三连补充兵员的“血包”而设立的,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在日军冲进堑壕的时候,冲上去迟滞鬼子进攻的速度,给二连和三连创造反击的机会。

就这样,我用了一整天的时间,将整个预备第十三团的指挥框架以及兵员装备的分配给解决了,而剩下来的,也是为即将到来的大反攻做好准备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