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将最后一组数据输入系统,眉头微皱。
侦察蜂传回的信息虽然不完整,但足以证实那片蓝色区域的非自然起源。
他抬头望向窗外,维格索-9的天空呈现出一种奇异的紫红色调,预示着又一轮酸雨即将来临。
"量构,根据现有数据,那些蓝色物质与我们的晶体有多大相似度?"
全息界面上浮现出复杂的分子结构对比图。
"分子结构相似度达到78.3%,能量特性相似度为82.1%。初步判断,它们属于同一类物质,但存在变异或进化关系。"
李明点点头,这正是他所怀疑的。
"我们需要获取更多样本。"
"建议先完成改进型侦察蜂的设计,考虑到上次遭遇的能量干扰和生物攻击。"量构提示道。
"同意。"
李明调出设计界面,"但在此之前,我想先解决另一个问题。"
他打开晶体研究的数据库,调出之前的分析结果。
这些蓝色晶体不仅能放大能量,还表现出某种选择性吸收特定元素的能力。
这一特性可能是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关键。
"量构,我需要设计一个元素提取系统,利用晶体的选择性吸收特性。"
"请具体说明您的构想。"
李明快速在全息界面上勾勒出一个初步设计。
"我们知道晶体对特定频率的能量有共振反应。
如果能找到与各种元素对应的共振频率,理论上可以让晶体选择性地从环境中吸收这些元素。"
"这是一个可行的假设。需要进行频率映射测试。"
李明立即着手准备实验。
他从储存柜中取出几块较小的晶体样本,放入新设计的测试舱中。
这个测试舱能够产生各种频率的能量波,同时监测晶体的反应和周围环境的变化。
"开始频率扫描,从0.1赫兹到100千赫兹,步长0.01赫兹。"
测试舱启动,发出轻微的嗡嗡声。
李明专注地盯着数据流,寻找任何异常反应。
大约三小时后,系统捕捉到第一个明显的共振点。
"频率23.78赫兹时,晶体出现能量吸收峰值。"
量构报告道,"环境分析显示周围空气中的氮含量减少了0.03%。"
李明眼前一亮。
"继续测试,记录所有共振点及对应的元素变化。"
接下来的两天里,李明几乎没有休息,全身心投入到频率映射工作中。
最终,他成功识别了十七个共振频率,分别对应不同的元素,包括氮、氧、碳、硅、铁、铜等。
"这太令人兴奋了!"
李明兴奋地在实验室里来回踱步,"我们可以设计专门的晶体阵列,针对性地从环境中提取我们需要的元素。"
"需要注意的是,提取效率与晶体大小、纯度及能量输入成正比。"
量构提醒道。
李明点头,迅速调整设计方案。
"我们先从最紧缺的金属元素开始。设计一个小型原型系统,用于提取铜和铁。"
他选择了一块拳头大小的晶体,经过精确切割和打磨后,将其安装在特制的能量导向框架中。
这个框架能够产生精确的共振频率,并将晶体吸收的元素导入收集容器。
"原型系统组装完成,开始测试。"
李明启动系统,设定为铁元素的共振频率。
晶体开始发出淡蓝色的光芒,周围的空气似乎出现了微妙的扭曲。
一小时后,收集容器底部出现了一层细小的铁粉。
"提取成功!"
李明检查读数,"虽然效率不高,但原理得到验证。"
"当前效率为每小时0.8克铁。"
量构计算道,"考虑到能量消耗,这一效率需要提高至少10倍才具实用价值。"
李明思考片刻,调整设计。
"我们需要增加晶体表面积,优化能量输入方式。"
他设计了一种蜂窝状结构,将多块小晶体排列成阵列,每块晶体都精确调谐到目标频率。
同时,他改进了能量输入系统,采用脉冲式供能,与晶体的自然振荡周期同步。
不久后,改进型元素提取器完成。
这一版本体积更大,能同时处理多种元素,效率提高了15倍。
"每小时可提取12克铁、8克铜和6克钛。"
李明满意地看着数据,"这己经足够支持我们的基础制造需求。"
"建议部署多个提取器,分别针对不同资源需求。"
量构提出建议。
李明同意这一方案,开始规划大规模部署。
他设计了三种不同配置的提取器:一种专注于金属元素,一种针对非金属元素如硅和碳,还有一种用于稀有元素的高精度提取。
"量构,计算一下,如果部署十个金属提取器,我们每天能获得多少资源?"
"按照当前效率,每天约2.9公斤铁、1.9公斤铜、1.4公斤钛,以及少量其他金属元素。
足够支持中小型组件的制造和维修。"
李明点头,这将大大减轻资源压力。
但他很快想到另一个问题。
"这些提取器从哪里获取元素?如果只从空气中提取,会不会导致局部元素耗尽?"
"理论上存在这种风险。建议将提取器分散部署,并定期移动位置。
另外,可以考虑在水源或土壤富集区部署,提高提取效率。"
这是个好建议。
李明开始规划提取器的部署位置。
基地周围的小溪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是理想的部署点。
同时,他也计划在之前侦察蜂发现的矿物富集区设置远程提取站。
几小时后,十个金属提取器和五个非金属提取器投入运行。
资源收集速度超出预期,特别是在酸雨过后,空气中悬浮的矿物质颗粒增多,提取效率提高了近30%。
"量构,现在我们有了稳定的资源来源,可以加快改进型侦察蜂的开发了。"
李明说道,同时查看资源库存。
"同意。根据现有资源,可以在三天内完成五只改进型侦察蜂的制造。"
李明调出侦察蜂的设计图,开始最后的修改。
新版本增加了能量屏蔽系统,可以抵抗类似上次遇到的干扰;同时强化了外壳防护,添加了紧急规避程序和自毁机制,防止技术落入未知生物手中。
"还有一件事。"
李明突然想到,"那个蓝色区域的物质,如果真的与我们的晶体属于同类,那么它们可能具有更强的元素提取能力。我们需要获取样本进行研究。"
"这将是改进型侦察蜂的首要任务。"
量构确认道。
李明点头,开始准备侦察蜂的制造材料。
与此同时,他的目光落在实验台上的元素提取器上。
这项技术不仅解决了当前的资源问题,还可能是理解晶体本质的关键。
如果能掌握晶体的完整功能,或许能找到返回地球的方法。
外面,酸雨停止了,天空逐渐转为清澈的深蓝色。
李明看着远处山脉的轮廓,那里可能隐藏着更多未知的秘密。
而改进型侦察蜂,将是揭开这些秘密的第一步。
他转向工作台,开始组装第一只改进型侦察蜂的核心处理器。
这次,他要亲自确保每一个组件都达到最高标准。
因为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机器将成为他探索那个神秘蓝色区域的眼睛和耳朵。
而那里,可能隐藏着关于这个星球,以及他如何回家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