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婉的正式加入,如同给莫兴华的军工大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叁.叶-屋_ `追.罪_芯¢章^結¢
这位来自燕京大学的化学高材生,虽然没有实际的军工经验,但她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严谨的科研精神,却是莫兴华目前最缺乏的。
两人一拍即合,立刻开始了黑火药改良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原料的收集和提纯。
硝石的主要来源,便是村里那些老旧的厕所墙角、牲口棚的墙根,以及一些阴暗潮湿的老宅土墙。
这些地方的泥土中,富含牲畜粪便和人类尿液分解后产生的硝酸盐。
莫兴华发动了王大锤,甚至还许诺了一些好处,让村里几个游手好闲的半大小子帮忙去刮硝土。
刮回来的硝土,呈现出灰黄色,还夹杂着许多杂草、石块和不知名的污物。
苏婉看着这些原材料,俏脸微微有些发红,但并没有丝毫嫌弃。
她指挥着莫兴华和王大锤,将硝土放入大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用柴火加热熬煮。
沸腾的泥浆散发出刺鼻的氨味,令人作呕。,咸_鱼+墈.书,蛧. *毋`错*内*容/
但苏婉却神情专注,不时地用木棍搅拌,观察着溶液的变化。
熬煮一段时间后,将上层的清液小心地撇出,倒入另一个干净的陶盆中,静置冷却。
随着温度的降低,盆底开始析出白色的晶体。
这便是初步提纯的硝石——硝酸钾。
虽然纯度还不够高,但比起首接使用硝土,己经好了太多。
苏婉又指导他们将这些晶体收集起来,再次溶解,过滤,重结晶。
如此反复几次,得到的硝石晶体越来越洁白,颗粒也越来越均匀。
硫磺的提纯相对简单一些。
莫兴华从李记花炮作坊买来一些颜色发暗的土硫磺块。
苏婉将这些硫磺块敲碎,放入一个陶罐中,用文火缓慢加热。
硫磺熔化后,浮在表面的杂质被撇去,剩下的熔融硫磺倒入冷水中迅速凝固,便得到了纯度较高的硫磺。
木炭的选择也颇有讲究。
苏婉建议选用质地疏松、燃烧充分的柳木炭或松木炭,并且要研磨得尽可能细腻。·天¢禧¨暁/税?王′ +免¨费′越-黩·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铁匠铺俨然变成了一个小型的化工厂。
熬硝、炼硫、磨炭……
莫兴华和王大锤成了苏婉的得力助手,三人分工合作,虽然条件简陋,过程艰辛,但却充满了干劲。
苏婉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也深深地影响了莫兴华和王大锤。
她会要求他们精确地称量每一种原料的用量,详细地记录每一个实验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
“科学研究,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是苏婉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在苏婉的指导下,经过多次试验和调整,他们终于成功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黑火药。
这种黑火药,无论是从外观、燃烧速度还是爆燃威力来看,都远非李记花炮作坊的土制黑火药可比。
为了检验新火药的威力,莫兴华取了少量样品,用厚纸包裹起来,做成一个简易的炸药包,然后点燃引线,远远地扔了出去。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
爆炸声沉闷而有力,远比鞭炮的炸响要震撼得多!
地面微微震动,一股浓烈的硝烟味弥漫开来。
王大锤看得目瞪口呆,半晌才结结巴巴地说道:“乖乖!这玩意儿,比小鬼子的手雷也差不了多少了吧?”
莫兴华也是心中大喜。
虽然还没有进行精确的威力测试,但从爆炸的声势来看,这种改良黑火药的威力,至少是以前土制黑火药的两到三倍!
“苏婉,你真是太厉害了!”莫兴华由衷地赞叹道。
苏婉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额角的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让她更添了几分动人的风采。
“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她谦虚地说道。
改良黑火药的成功,为制造简易手榴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莫兴华开始琢磨手榴弹的结构设计。
他首先想到的,便是利用下柳庄附近山林中遍地可见的毛竹。
毛竹的竹节中空,壁厚且有韧性,非常适合用作手榴弹的壳体。
他砍来一些粗细适中的毛竹,截成一节一节的竹筒。
然后在竹筒的一端用木塞封死,另一端则预留出装药和安装引信的开口。
引信是手榴弹的关键部件。
莫兴华暂时还没有能力制造出先进的碰炸引信或延时引信,只能采用最原始的拉火引信。
他用细麻绳做拉火索,一端连接着用火柴头药剂和少量黑火药制成的发火头,另一端则穿过竹筒盖上的一个小孔,露在外面。
使用时,拉动拉火索,摩擦发火,点燃引信,进而引爆竹筒内的黑火药。
虽然简陋,但却简单易行,而且材料也相对容易获得。
至于手榴弹的杀伤效果,莫兴华还打算在竹筒内填充一些碎铁片、小石子之类的添头,以增加破片杀伤力。
很快,第一枚莫氏竹筒手榴弹的样品,便在莫兴华和苏婉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制作了出来。
这枚竹筒手榴弹,长约十五厘米,首径约五厘米,外形粗犷,却透着一股原始而致命的危险气息。
莫兴华掂量着手中的新武器,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接下来,就是实弹测试了。
这个小小的竹筒,能否在未来的战场上,绽放出属于它的光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