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赤胆军魂:亮剑之工业救国 > 第八十六章:弹匣生产线的“鸟枪换炮”

第八十六章:弹匣生产线的“鸟枪换炮”

盘龙峪兵工厂拥有了第一台修复好的日制车床和钻床,以及那台虽然简陋但也在不断改进的“莫氏一号”土制车床,这对于整个兵工厂的生产能力而言,不啻于一次“鸟枪换炮”式的技术升级。^墈¢书·屋+ ?更?芯?醉*哙?

而这项升级带来的第一个显著变化,便体现在捷克式轻机枪弹匣的生产上。

在之前的纯手工作业阶段,弹匣的制造是兵工厂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无论是弹匣体的冲压成型、弹簧的卷制与热处理,还是托弹板和底板的加工,都存在着大量的技术瓶颈,导致产品合格率低、性能不稳定、产量也迟迟上不去。

前线部队对弹匣的需求量极大,而兵工厂的供应却总是捉襟见肘,这让莫兴华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如今,有了机床的助力,莫兴华立即决定对弹匣生产线进行一次彻底的技术改造。

首先是冲压模具的“精加工”。

弹匣体的冲压成型,是整个弹匣制造过程中最关键也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

之前,由于缺乏精密加工手段,王大锤他们制造的冲压模具,其精度和表面光洁度都比较差,导致冲压出来的弹匣体半成品经常出现撕裂、起皱、尺寸超差等问题,需要大量的人工进行后续的修正和报废,浪费了大量宝贵的薄钢板。_k!a!n`s,h_u+a?p.p?.¨n`e?t?

现在,莫兴华亲自上阵,利用修复好的日制车床,对原有的几套弹匣体冲压模具的关键部位,例如导柱、导套、以及成型的凹模和凸模的圆角、曲面,都进行了精密的二次加工和修整。

他凭借【高级机械加工Lv1】的技能,以及对金属塑性变形原理的理解,对模具的间隙、导向精度都进行了优化。

王大锤则在一旁仔细观摩学习,并负责对加工好的模具进行最后的热处理强化。

经过“精加工”后的冲压模具,其性能焕然一新。

在进行弹匣体试冲压时,效果立竿见影!钢板在模具中的流动更加顺畅,冲压出来的弹匣体半成品,形状规整,尺寸一致性也大大提高,表面的撕裂和起皱现象几乎完全消失。

这使得后续的手工修正工作量减少了至少一半以上,弹匣体的合格率也从之前的三西成,一举提升到了七八成!

其次是弹簧制造工艺的改进。?狐.恋,雯¨穴- `耕^薪·嶵-哙`弹匣簧是保证可靠供弹的核心部件,其弹力大小和持久性至关重要。

之前,兵工厂制造弹匣簧,完全是依靠工人手工将钢丝(多是从废旧弹簧上拆解下来的)缠绕在芯棒上,然后再由王大锤凭经验进行土法热处理。

这种方式制造出来的弹簧,性能极不稳定,有的弹力不足,有的则很快就发生塑性变形而失效。

莫兴华借鉴了现代弹簧制造的一些基本原理,设计了一种简易的、可以安装在车床上的卷簧辅具。

这个辅具的核心是一个带有特定螺距导槽的导向杆和一个可调节张力的送丝机构。

将弹簧钢丝(兵工厂也在尝试用“特制二号钢”的细规格钢丝进行试验)固定在车床卡盘上,通过车床主轴的旋转和丝杠的进给,钢丝就能被半自动地、匀速地卷绕在芯棒上,从而保证了弹簧的圈数均匀性和螺距一致性。

卷制好的弹簧,再交由王大锤进行更精细的热处理。

莫兴华根据系统提供的【热处理工艺优化(初级)】知识,指导王大锤针对不同材质和线径的钢丝,尝试不同的淬火温度、冷却介质(例如用不同比例的盐水或油)和回火工艺,并用简易的弹力测试装置(例如用砝码和刻度尺测量弹簧的压缩量和回弹力)对热处理后的弹簧进行性能筛选。

经过一系列的改进,兵工厂终于能够稳定地生产出一批弹力适中、性能相对可靠的弹匣簧。

虽然其寿命可能仍不及原装的捷克式弹簧,但己经能够满足大部分实战需求了。

最后是弹匣其他部件加工和总装效率的提升。托弹板和弹匣底板的制造,之前主要依靠手工锉磨。

现在,可以利用车床和新修复的钻床,对这些零件进行更精确的下料、开孔和边缘修整,然后再进行少量的手工打磨即可。

在总装环节,莫兴华也引入了更细致的流水线分工作业理念。

将弹匣体的焊接(如果采用焊接工艺)、弹簧的安装、托弹板和底板的装配等工序,分别交给不同的小组负责,并制作了一些简易的定位和装配辅具(例如用于保证弹匣口部尺寸一致性的检具),提高了装配效率和产品的一致性。

苏婉则承担起了更重要的“质量总监”的角色。

她不仅要负责对采购的原材料(如薄钢板、钢丝)进行初步的质量检验,还要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工序(如模具的精度、弹簧的热处理参数、零件的加工尺寸)进行抽查和记录,并对最终出厂的每一个弹匣进行严格的功能测试(例如手动装填和退卸子弹,检查供弹是否顺畅)。她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为保证“莫造弹匣”的质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这一系列的“鸟枪换炮”式的技术改造,盘龙峪兵工厂的弹匣生产线焕然一新。弹匣的月产量,从之前勉强维持的几十个,一举突破到了一百五十个以上,而且产品质量更加稳定可靠,卡壳率也大幅降低。

当第一批经过全新工艺生产出来的、表面闪烁着均匀金属光泽、供弹顺畅有力的“莫造精品弹匣”摆在莫兴华面前时,他知道,兵工厂在轻武器核心配件的自主生产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这不仅为后续“晋造捷克式”的批量生产奠定了基础,也为根据地其他部队解决弹匣短缺问题提供了可能。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那几台来之不易的机床和那微弱却充满希望的电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