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枪机组件的精密加工是“晋绥造三八式”生产过程中的“心脏搭桥手术”,那么机匣的制造,则更像是一场与金属材料“脾气”的持续博弈。?优′品`小+税/王! `冕+费~粤·读,
捷克式轻机枪的机匣,是连接枪管、枪托、弹匣、以及容纳枪机组件的主体框架。
其早期型号,例如根据地缴获较多的ZB-26,其机匣大多采用优质薄钢板经过多道复杂的冲压、弯折和焊接工艺制造而成。
这种工艺对大型精密冲压设备、高质量的模具以及先进的焊接技术都有着极高的要求,这恰恰是盘龙峪兵工厂目前最为欠缺的。
张嘎作为机匣及其他部件加工分队的队长,承担起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他带领着手下的一批工人,先是利用兵工厂现有的小型手动冲床和土制模具,对从太原钢铁厂通过秘密渠道搞来的薄钢板进行初步的冲裁和弯折,形成机匣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然后再由经验丰富的焊工将这些部件小心翼翼地焊接起来,形成一个大致的机匣框架。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由于冲压设备简陋、模具精度不高,再加上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热应力和变形难以控制,导致制造出来的机匣毛坯,十有八九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尺寸超差,有的平面度不够,有的甚至在后续的开孔、铣槽或进行局部强化热处理时,发生明显的扭曲和变形。/6?妖+墈\书~蛧′ ,勉^废_粤¢黩·
张嘎对此头疼不己。
他发现,很多机匣毛坯在经过初步加工,例如在上面开出枪机导轨的槽口,或者钻出与其他部件连接的孔洞后,其内部的导轨面或关键的定位基准面就会出现肉眼可见的扭曲或偏移。
这样的机匣,一旦装上枪机组件,枪机在运动时就会非常不顺畅,甚至首接卡死。
“莫厂长,这些机匣咋就这么不听话哩?跟泥鳅似的,一加工就变形!”张嘎拿着一个因为导轨扭曲而报废的机匣,满脸愁容地向莫兴华诉苦。
莫兴华拿起那个变形的机匣,仔细地观察着,然后说道:“嘎子,这不怪你。薄板冲压焊接件,本身就容易产生应力变形,特别是在我们目前这种加工条件下。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想办法把这些变形的机匣给‘救’回来。\j*i?a,n`g\l?i¨y`i*b¨a\.·c`o¨m¢”
面对这些“不听话”的机匣,莫兴华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判为废品,而是指导张嘎和王大锤,采用一种“土法校正”的办法,尝试对变形的机匣进行修复。
对于那些变形程度较轻的机匣,他们采用“冷作校正”的方法。
莫兴华根据机匣的变形情况,设计了一些形状各异的撬棍、垫块和校正胎具。
张嘎和几个力气大的工人,将变形的机匣固定在台钳上,或者放在厚实的铁砧上,然后利用这些特制的工具,小心翼翼地对变形部位进行反向的加压、撬动或敲击。
这个过程需要操作者对金属材料的弹性和塑性有很好的理解和手感,力道要恰到好处,既要能将变形的部位校正回来,又不能产生新的损伤或应力集中。
而对于那些变形比较严重的机匣,单纯的冷作校正己经无能为力,就需要采用“热作校正”的方法了。这个活儿,自然就落到了经验丰富的王大锤身上。
在莫兴华的指导下,王大锤会先仔细分析机匣的变形情况,找出变形最严重的区域。然后,他会用特制的灯或者首接将机匣的特定部位伸入熊熊的炉火中,进行快速的局部加热。
加热的温度和范围都需要精确控制,既要使金属达到一定的塑性状态,便于校正,又不能过热导致材料性能下降。
当变形区域被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后,王大锤会迅速将其从火中取出,然后配合张嘎,利用撬棍、榔头和特制的胎具,在热态下对变形部位进行有力的校正。
这个过程火星西溅,充满了力量感,但也风险极高。
如果加热不当或校正力量过大,很容易导致机匣退火软化,失去原有的强度,甚至首接开裂报废。
校正完成后,还需要对机匣进行缓慢的冷却,以尽可能地消除在热作校正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内应力,防止其在后续的使用中再次发生变形。
“土法校正”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和不确定性。每一次校正,都是对操作者技术、经验和耐心的严峻考验。
他们常常为了一个变形的机匣,反复进行冷作和热作校正,耗费数个小时甚至一整天的时间。
然而,皇天不负有心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尝试和摸索,张嘎和王大锤逐渐掌握了一些土法校正的诀窍和技巧。
他们学会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变形情况,选择合适的校正方法和工具;学会了如何更精确地控制加热的温度和范围;也学会了如何通过观察金属的颜色和变形的趋势,来判断校正的力度和时机。
渐渐地,他们成功“挽救”了不少原本濒临报废的机匣。
看着那些曾经歪歪扭扭、无法使用的“废铁”,在自己的手中重新恢复了规整的形状,能够顺利地安装上枪机组件,张嘎和王大锤的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成就感。
这种“土法校正”的智慧,虽然在现代工业看来可能有些“原始”和“低效”,但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一切都只能依靠自力更生的战争年代,却闪耀着无比珍贵的光芒。
它不仅为盘龙峪兵工厂节约了宝贵的原材料,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更为后续改进机匣的冲压和焊接工艺,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莫兴华知道,这些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土办法”,虽然上不了教科书,但它们却是根据地军工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为了抗战胜利而迸发出的强大创造力。而正是这种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支撑着盘龙峪兵工厂,一步步地走向成熟和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