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赤胆军魂:亮剑之工业救国 > 第一百零一章:工人技能大比武与“盘龙峪的未来”

第一百零一章:工人技能大比武与“盘龙峪的未来”

“晋绥造三八式自动步枪”的成功定型和命名,极大地振奋了整个盘龙峪兵工厂的士气。¨第,一/墈¨书*蛧- !芜~错~内·容?

工人们看着自己亲手制造的武器即将装备部队,走向战场,心中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

然而,莫兴华深知,要将这款凝聚了无数心血的武器真正实现稳定的小批量生产,并且不断提升其质量和性能,单靠少数技术骨干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全面提升整个工人队伍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养。

时值一九西一年十一月上旬,晋西北的天气己经日渐寒冷,但盘龙峪兵工厂内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为了检验和展示近一年来兵工厂在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激发工人们学习技术、钻研业务的热情,同时也为了在艰苦的生产之余,给大家鼓鼓劲,活跃一下气氛,莫兴华决定在兵工厂内部组织一次别开生面的“技术大比武”。

这个想法一经提出,立刻得到了苏婉和王大锤等人的积极响应。

他们认为,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水平的较量,更是一次精神面貌的展示,对于增强兵工厂的凝聚力,培养工人的集体荣誉感,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经过一番精心筹备,盘龙峪兵工厂第一届“技术大比武”正式拉开了帷幕。

比武的项目设置,紧密结合兵工厂的实际生产和技术特点,既有对个人操作技能的考核,也有对班组协作能力的检验。?齐^盛,晓?说~蛧\ *毋*错_内¨容_

例如,钳工组的比武项目是“捷克式枪机框导轨精密锉削”。

参赛者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一个经过粗加工的枪机框毛坯,通过手工锉削的方式,将其内部的关键导轨加工到图纸要求的尺寸精度和表面光洁度。

这不仅考验选手的锉削基本功,更考验他们对图纸的理解能力和对精密尺寸的把控能力。

李二牛作为这个项目的“种子选手”,自然是当仁不让,他那沉稳细致的锉削动作,如同行云流水,引来阵阵赞叹。

车工组的比武项目则是“活塞杆精密车削与校首”。

参赛者需要在修复的日制车床或“莫氏一号”土制车床上,将一根弯曲变形的钢棒,通过车削和校首工艺,加工成符合图纸要求的捷克式活塞杆。

这个项目不仅要求操作者熟练掌握车床的各项操作技能,还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材料力学知识和热处理常识。

张嘎在这个项目中表现得尤为出色,他那敏捷的反应和对机床的精准操控,让不少老工人都自叹不如。

冲压车间的比武项目是“弹匣体连续冲压合格率与速度竞赛”。

每个班组派出代表,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兵工厂改进后的冲压模具,连续冲压捷克式弹匣体,最终以合格品的数量和冲压速度来决定胜负。+w^o\s*y!w..′c-o¢m+

这个项目不仅考验操作者的熟练程度,更考验模具的稳定性和材料的质量。

此外,还有诸如“没良心炮”炮弹装填速度与安全性比武、“特制二号钢”冶炼炉温控制与钢水质量评比、以及步枪弹复装速度与成品率竞赛等等。

每一个项目都充满了挑战性和趣味性,吸引了众多工人的踊跃参与和围观。

比赛现场,气氛热烈而紧张。参赛的工人们都拿出了看家本领,一个个全神贯注,一丝不苟。

围观的工人们则不时地为自己支持的选手加油鼓劲,遇到精彩的操作,更是爆发出阵阵喝彩。

王大锤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则被推举为各个项目的评委,他们认真地检查着每一个参赛作品,并对选手们的操作进行现场点评和技术指导。

在激烈的比赛过程中,也涌现出许多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感人事例。

有的年轻工人在操作中遇到困难,旁边的老师傅会毫不吝啬地进行指点;有的班组在比赛中出现了失误,其他班组的成员也会主动上前帮忙分析原因,共同研究解决办法。

这种团结友爱、互助互学的精神,充分体现了盘龙峪兵工厂内部良好的“传帮带”氛围。

苏婉则充分发挥了她的组织才能。她不仅负责整个比武活动的后勤保障和成绩统计,还在比赛间隙,组织兵工厂识字班的学员们,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习成果汇报演出”。

学员们有的朗诵自己新学会的课文,有的演唱抗日歌曲,有的甚至还自编自演了一些反映兵工厂火热生活的小节目。

这些朴实而真挚的表演,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热烈掌声,也极大地丰富了工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兵工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技术大比武圆满结束。

兵工厂对在各个项目中表现优异的个人和班组,都给予了表彰和奖励。

奖励品虽然依旧简单,有小红旗,有印有“劳动模范”字样的奖状,也有由莫兴华亲手绘制的、更为详细和规范的简易机械图册,但对于获奖的工人们来说,这份荣誉比什么都珍贵。

在比武结束后的总结大会上,莫兴华发表了鼓舞人心的讲话。

他首先肯定了所有参赛工人的积极表现和取得的优异成绩,称赞他们是盘龙峪兵工厂的骄傲和希望。

他指出,这次技术大比武,不仅检验了兵工厂一年来的技术进步,更展现了根据地工人阶级奋发向上、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同时,莫兴华也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在比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部分工人的基础理论知识还比较薄弱,操作的规范性还有待提高,以及兵工厂在设备和工艺方面存在的瓶颈等等。

最后,莫兴华满怀豪情地对兵工厂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同志们,这次技术大比武,只是我们万里长征中的一个小小的驿站。我们未来的道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我们要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学习新技术,攻克新难关!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盘龙峪兵工厂,一定能够制造出更多、更好、更先进的武器装备,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贡献出我们全部的力量!我们不仅要能造枪,能造炮,将来我们还要能造车,能造船,甚至能造飞机!我们要让‘盘龙峪制造’,响彻全中国,走向全世界!”

莫兴华的这番话,像一团火焰,点燃了在场所有人心中的激情和梦想。他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加光明、更加强大的未来,正在向他们招手。

这次技术大比武,不仅仅是一次技能的较量,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和精神的动员。它让盘龙峪兵工厂的工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也更加坚定了他们投身军工事业、支援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而那些在比武中涌现出来的技术标兵和优秀班组,也必将成为兵工厂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引领着“盘龙峪制造”不断迈向新的高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