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赤胆军魂:亮剑之工业救国 > 第一百一十四章:捷克式生产的“提速”与“人才梯队”的建设

第一百一十四章:捷克式生产的“提速”与“人才梯队”的建设

第一挺采用自制枪管的“晋绥造三八式自动步枪”完全体试射成功,如同一针强心剂,注入了盘龙峪兵工厂每一个人的心中。-精′武?暁′税?枉? -醉,欣¨漳¨結+更\薪/快`

在短暂的庆祝之后,莫兴华没有丝毫懈怠,立即组织技术力量,将工作重心转向了如何将这款来之不易的“国之利器”尽快投入稳定的小批量生产,并持续提升其质量和性能。

首先要解决的,依然是枪管的生产工艺问题。

虽然“土法冷挤压膛线”结合“渗碳硬化”的工艺路线己经被证明是可行的,但其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不稳定、枪管寿命较短等问题依然突出。

莫兴华将刚刚从系统中解锁的【枪管精密加工工艺(初级)】模块中的知识,与之前积累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开始对枪管的整个生产流程进行全面的梳理和优化。

在材料方面,他指导王大锤和苏婉,继续对“莫氏特制三号钢”的配方和冶炼工艺进行改进,力求进一步提高其强度、韧性和高温性能,使其更接近于专业枪管钢的要求。

同时,他也开始尝试利用兵工厂现有的条件,对一些从楚云飞那里交换来的、或者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少量优质合金钢(例如铬钼钢或镍铬钢的边角料),进行小规模的熔炼和改制试验,为将来生产更高性能的枪管储备技术。

在膛线加工方面,莫兴华重点改进了挤压芯棒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他利用新解锁的知识,对芯棒的材质选择、热处理工艺、以及阳膛线的几何形状和表面光洁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幻/想′姬\ !更¢歆^醉!快′他还尝试设计了一种更为精密的、带有导向和润滑装置的挤压模具,以提高冷挤压过程的稳定性和膛线的加工精度。

在枪管的后续热处理方面,苏婉的“枪管延寿实验室”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她在莫兴华的理论指导和新解锁的“枪管修复与延寿技术(中级)”模块的启发下,开始尝试更复杂的复合热处理工艺,例如对枪管内壁进行选择性的渗氮或碳氮共渗处理,以期在提高表面硬度和耐磨性的同时,保持心部具有良好的韧性。

经过一系列的技术攻关和工艺改进,盘龙峪兵工厂的“莫造枪管”的生产合格率和使用寿命,虽然还无法与真正的制式枪管相比,但己经比最初的试验品有了显著的提高。兵工厂也初步建立起了一条由专门的枪管加工小组负责的、虽然简陋但却完整的枪管生产线。

在解决枪管问题的同时,莫兴华也开始着手对“晋绥造三八式自动步枪”其他零部件的生产工艺进行全面的优化和规范。

他深知,要想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零部件的标准化和互换性是关键。虽然以盘龙峪兵工厂目前的条件,要达到现代工业那种完全意义上的标准化和互换性还非常困难,但莫兴华依然坚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

他组织李二牛、张嘎等技术骨干,对捷克式的每一个主要零部件(如枪机框、闭锁卡铁、弹匣部件等)的图纸进行了重新的审核和修订,对一些非关键的尺寸和结构进行了适当的简化和统一,并对关键的配合尺寸和公差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g¨u`g_e?b.o?o·k?.,c_o?www.

他还指导工人制作了更多的标准量具和专用检具,例如用于检测枪机框导轨平行度的标准样板、用于检验闭锁卡铁角度的组合角度尺、以及用于控制弹匣口部尺寸的“通止规”等等。这些量具和检具的推广使用,有效地减少了工人操作的随意性,提高了零件加工的尺寸一致性。

在生产组织方面,莫兴华进一步深化了“流水线作业”的理念。他将“晋绥造三八式”的整个生产过程,从原材料的下料、锻造、粗加工、精加工、热处理,到零部件的装配、调试和最终检验,分解为数十个甚至上百个独立的工序环节,并对每一个工序都明确了操作规程、质量标准和责任人。

他还根据工人的技术特长和熟练程度,对生产小组进行了更细致的分工,力求实现“专人专岗,各司其职”,让每一个工人都能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发挥最大的效能。这种精细化的分工,不仅提高了单一工序的生产效率,也为后续的产品质量追溯和工艺改进提供了便利。

然而,无论是技术的进步还是工艺的优化,最终都离不开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的支撑。莫兴华深知,“人”才是兵工厂最宝贵的财富。为了系统性地培养和储备技术人才,为兵工厂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苏婉的积极推动和莫兴华的大力支持下,一个酝酿己久的重要机构——“盘龙峪技术夜校”——在一九西二年五月下旬,正式挂牌成立了!

这所简陋的“技术夜校”,就设在兵工厂最大的一个窑洞会议室里。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只有几张用木板搭成的课桌,一块用墨汁涂黑的木板充当黑板,以及一颗颗渴望知识的炙热的心。

夜校的课程设置,完全是根据兵工厂的实际需求和工人的现有水平量身定制的。

苏婉凭借着她扎实的文化功底和在根据地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主动承担起了基础文化课的教学任务。她从最基本的识字、算术教起,耐心地帮助那些因为出身贫苦而错失学习机会的工人们扫除文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她还利用自己掌握的化学和物理知识,向工人们普及一些与军工生产相关的基础科学常识,例如金属的性能、热胀冷缩的原理、杠杆和齿轮的传动等等。

莫兴华则亲自担任了专业技术课的主讲教师。他利用自己从系统中获得的丰富知识,结合兵工厂的生产实践,编写了一套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简易技术教材。教材的内容涵盖了机械制图基础、常用金属材料的性能与应用、各种机床的基本操作与维护、武器的基本构造与原理、以及安全生产注意事项等等。莫兴华的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常常能用一些发生在身边的实例,将那些看似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讲得活灵活现,深受工人们的欢迎。

除了莫兴华和苏婉这两位“主力教师”外,王大锤、李二牛、张嘎等在各个技术领域有所专长的老师傅和技术骨干,也轮流走上讲台,担任“小教员”,向工人们传授他们在锻造、热处理、钳工、车工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巧。

“盘龙峪技术夜校”的成立,在整个兵工厂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工人们白天在车间辛勤劳动,晚上则纷纷来到夜校,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和技术知识。昏暗的油灯下,常常能看到他们埋头苦读、认真做笔记的身影。

为了配合夜校的教学,兵工厂还进一步完善了“师徒传承”制度。鼓励那些技术好、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主动招收和培养年轻的学徒,并将学徒的成长进步情况,作为考核老师傅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于那些在学习和工作中表现突出、进步显著的优秀学徒,兵工厂也会给予表扬和奖励。

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和实践锻炼,盘龙峪兵工厂的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大批好学上进、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年轻工人,开始在各个生产岗位上崭露头角,逐渐成长为兵工厂新的技术骨干。他们不仅能够熟练地操作各种简易机床,看懂基本的零件图纸,还能独立地分析和解决一些生产中常见的技术问题。

这个由老中青三代技术人员组成的、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的雏形,成为了盘龙峪兵工厂未来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的最宝贵的源泉和动力。

莫兴华欣慰地看着这一切。他知道,一个强大的兵工厂,不仅需要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更需要一支高素质、有理想、敢担当的技术工人队伍。

而“盘龙峪技术夜校”的建立,正是为这个“红色军工的摇篮”,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这些从战火中成长起来的“红色工程师”们,必将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根据地的军工史上,书写下更加辉煌的篇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