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铁血军工:从1938到上甘岭 > 第39章 智慧熔炉的觉醒

第39章 智慧熔炉的觉醒

黄崖洞的深秋,寒风卷着枯叶掠过新砌的围墙,却吹不散厂区内蒸腾的热火。¢如,雯¨徃+ ′追*醉\鑫·彰`结?巨大的电弧炉喷吐着橘红色的烈焰,将铁矿石熔成翻滚的钢水,火星如流星般溅落在防护墙上;

精密车床的轰鸣声与研磨机的嗡鸣交织成独特的工业乐章,切削下来的铁屑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银光。

贵华润戴着护目镜站在总控车间,仪表盘上跳动的数字让他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 青霉素月产量突破 5 万支,飞雷炮产能提升三倍,就连最精密的狙击步枪零件合格率都达到了 92%。

"老贵!快到门口看看!" 技术员小张气喘吁吁地跑来,工装裤上还沾着机油,"王教授带人来了,好家伙,整整两辆马车的书!" 贵华润心头一震,快步穿过堆满半成品的巷道。

远远望去,两辆用树枝伪装的马车停在警戒线外,车上跳下几个身着长衫、抱着铁皮箱的身影,领头的正是头发花白的王教授。

"给你带了份大礼!" 王教授摘下圆框眼镜擦拭,镜片后的眼睛闪着兴奋的光,"这几位,可都是国内学界响当当的人物!" 六名教授依次上前自我介绍,每个人身上都带着独特的书卷气与科研人的执拗。

留着山羊胡的陈炳坤教授是燕京大学机械系主任,右手始终攥着半卷未完成的机床改良图纸,纸边被汗水浸得发皱;头发花白的林淑华教授戴着厚厚的圆片眼镜,作为金陵女子大学化学系的开创者,她的帆布包拉链处露出泛黄的实验笔记,边角还沾着褐色的试剂痕迹;最年轻的赵维民教授刚从清华大学毕业,脖子上挂着用听诊器改装的机械听诊器 —— 那是他检测设备异响的土办法。+E¨Z-暁.说+蛧/ -追?罪-薪′彰+劫*

"这位是研究弹道学的周正明教授。" 王教授指向一位身形消瘦的中年人,对方的中山装口袋里露出半截计算尺,"他在淞沪会战期间,曾用数学模型精准计算出日军火炮的射程;

这位是材料学专家苏婉秋教授,她改良的合金钢配方,能让枪管寿命延长两倍;还有交通大学电机系的吴启铭教授,专门研究电力驱动系统。"

贵华润的手掌在工装裤上蹭了蹭,才握住教授们略显单薄的手:"各位能来,真是雪中送炭!" 他立刻派人敲响紧急集合钟,厂区内顿时响起急促的脚步声。

临时搭建的礼堂里,长条木凳上坐满了油污满身的工人和佩着红袖章的战士。硼总大步走上讲台,军装上还沾着昨夜实战演练的硝烟:"同志们,今天来的不是客人,是救命的菩萨!

日军封锁越来越紧,我们的枪炮、药品,都等着教授们的金点子!"

当天下午,六个研发团队在窑洞实验室里迅速组建。陈炳坤教授的机械组围着龙门刨床争论不休,老教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改良方案,飞溅的粉笔灰落在他补丁摞补丁的袖口;

林淑华教授的化学组扎进摆满陶罐的实验室,将缴获的日军毒气弹原料倒入自制的蒸馏器,刺鼻的气味让戴着纱布口罩的女工们首掉眼泪;赵维民教授带着几个年轻技术员拆解废弃的发电机,用自行车链条和齿轮重新组装传动装置,油污很快沾满了他们的衬衫。~如?文¨徃¢ /唔-错·内.容′

周正明教授的弹道研究室最引人注目。窑洞西壁挂满用麻绳和木板制作的抛物线模型,角落里用青砖搭起简易风洞。

当得知飞雷炮在实战中受风力影响严重时,他立刻带着学生们展开测试。"风速每秒 3 米,弹着点偏移 12 米!" 学生小李举着标尺大喊,周教授推了推眼镜,在布满公式的笔记本上飞速记录:

"必须加装可调节尾翼,还要建立风力修正表!" 他转身时,后脑勺撞在窑洞低矮的横梁上,却浑然不觉。

苏婉秋教授的材料实验室里,坩埚中熔化的钢水泛着诡异的蓝光。她戴着自制的防护面罩,将一小撮粉末倒入坩埚:

"这是从磁铁矿中提取的稀有金属,能增强钢材韧性。" 当第一块改良后的合金钢锭出炉时,老钳工老李抡起大锤试刀,刀刃轻松劈开三层铜板,自己却因用力过猛摔了个屁股墩,惹得围观的工人哄堂大笑。

吴启铭教授的电机组则在攻克另一个难题。他们将日军发电机拆开重组,用铁皮和木板制作防护罩,在窑洞顶部安装自制的涡轮发电机。

当第一盏电灯在厂区亮起时,正在加班的工人们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杏花姑娘手里的搪瓷盆 "当啷" 落地,她抹着眼泪喃喃道:"俺这辈子,头回见这么亮堂的光......"

为了让教授们安心科研,后勤部门想尽了办法。杏花姑娘带着女工们将最好的窑洞腾出来,用石灰粉刷墙壁,铺上厚厚的稻草床垫;炊事班变着花样做饭,把好不容易省下的白面做成馒头,优先供应给这些 "宝贝疙瘩"。

但教授们根本顾不上生活条件,经常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两三天。林淑华教授研究新型炸药配方时,连续 72 小时没合眼,最后晕倒在实验台前;赵维民教授为调试电机,在潮湿的窑洞地板上睡了整整一周,醒来后腰都首不起来。

在与教授们的交流中,贵华润也学到了许多前沿知识。林淑华教授向他展示了最新的化学合成理论,启发他研发出更高效的燃料配方;陈炳坤教授则提出模块化生产的概念,让武器组装效率提升 40%。这些创新思维与八路军的土法智慧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战士出身的技术员大刘,将战场经验与机械原理结合,发明出可快速拆卸的枪管清洁工具;女工秀兰从刺绣针法中获得灵感,改良了零件的防锈涂层工艺。

随着研发团队的深入工作,一系列成果相继问世。改良版的飞雷炮加装了周正明教授设计的自动调风尾翼,在测试中精准击中 800 米外的靶心;

林淑华教授指导研发的新型炸药,爆炸威力比旧配方提升 1.5 倍,试验时炸出的弹坑能埋下两头壮牛;苏婉秋教授改良的合金钢,让八路军自制的机枪连续射击 1000 发子弹都不卡壳,滚烫的枪管甚至能烙熟面饼。

更令人振奋的是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教授们不仅搞科研,还承担起教学任务。每天晚上,窑洞教室都挤满了好学的工人和战士。赵维民教授用通俗的语言讲解电磁学原理,把发电机比作 "电的马车";陈炳坤教授则带着学生们拆解机床,手把手教他们认识每个零件的作用。有次课堂上,一位不识字的老铁匠掏出烧火棍当教鞭,在地上画零件图,逗得教授和学生们笑作一团。

在这个过程中,教授与工人们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林淑华教授在实验中不慎打翻强腐蚀性试剂,溅到眼睛。

女工秀兰二话不说,背起她在泥泞的山道上狂奔两里地送到卫生所;当周正明教授的眼镜摔坏时,老钳工老李连夜用铜丝和碎玻璃片给他做了一副新的,虽然镜片歪歪扭扭,却让教授红了眼眶。

这些温暖的细节,让教授们彻底放下了知识分子的架子,真正融入了这个充满热血与激情的集体。

三个月后,当八路军总部的领导来视察时,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厂区内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实验室里,教授和工人们围在一起讨论新课题;操场上,战士们正在试用新型武器,喝彩声此起彼伏。

硼总握着贵华润的手,激动地说:"这些教授,就是咱们兵工厂的 ' 秘密武器 '!"

而在黄崖洞的夜空下,六个研发团队的窑洞依然灯火通明。教授们与工人们并肩作战,用智慧和汗水,将这座隐蔽在大山深处的兵工厂,打造成了令日军闻风丧胆的 "军工摇篮"。这场知识与勇气的交融,不仅提升了八路军的战斗力,更在战火中孕育出了改变历史的力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