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部的命令是在一个雨夜送达的。~e/z\k!a/n.s`.!c?o?m+林峰刚开完技术小组的总结会,正就着油灯研究迫击炮的草图,张团长带着满身雨水闯了进来,脸上带着罕见的兴奋。
"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张团长抖了抖蓑衣上的水珠,从怀中掏出一个油纸包裹的文件,"总部决定建立大型兵工厂,选址黄崖洞!副总指挥亲自点名要你参与筹建!"
"黄崖洞?"林峰手中的铅笔停在纸上,心头一震。在原来的历史中,黄崖洞兵工厂是八路军在太行山区建立的最重要的军工基地,素有"人民兵工摇篮"之称。没想到自己竟有机会亲身参与它的创建!
"对,就在黎城西北部,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张团长展开地图,指向一个用红笔圈出的区域,"总部决定将分散在各根据地的小型兵工厂集中起来,形成规模生产能力。你被任命为技术总负责人,负责整体规划和设备安装。"
林峰接过文件,借着摇曳的灯光仔细阅读。文件详细说明了兵工厂的建设目标:月产步枪300支、子弹10万发、手榴弹2万枚,还要具备修理火炮和生产迫击炮的能力。这对1940年的八路军来说,是个极其雄心勃勃的计划。
"什么时候动身?"林峰己经迫不及待想看看这个历史上的传奇兵工厂了。
"明天一早。旅部派了一个加强排护送你和关键技术骨干。"张团长顿了顿,压低声音,"佐藤一郎的特工队最近活动频繁,路上要格外小心。"
第二天拂晓,林峰带着王铁柱和五名技术骨干,在警卫排的保护下向黄崖洞进发。连绵的秋雨让山路变得泥泞不堪,一行人不得不下马步行。林峰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前世看过的黄崖洞资料——那个隐藏在太行山深处的兵工厂,在1941年日军大扫荡中曾创下以少胜多的防御奇迹。
三天艰苦行军后,他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黄崖洞并非单一洞穴,而是一组由天然溶洞和人工开凿隧道组成的复杂系统,位于海拔1600多米的悬崖中部,三面环山,只有一条狭窄的"瓮圪廊"通道可以进入,地势极为险要。¨零?点\看¨书/ !蕪!错¢内?容+
"好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林峰不禁赞叹。站在洞口向外望,云雾缭绕的山谷尽收眼底,任何来犯之敌都无所遁形。
"林技术员!欢迎欢迎!"一个洪亮的声音从洞内传来。八路军总部的军工部长刘鼎大步走出,这位后来被誉为"人民兵工之父"的技术专家热情地握住林峰的手,"早就听说你的事迹了!那些自制掷弹筒和无线电,可给我们军工事业开了个好头啊!"
林峰谦虚地笑笑:"刘部长过奖了,都是同志们一起努力的成果。"
"走,我带你看看选址。"刘鼎引着林峰深入洞穴,"按照副总的指示,这里将建成我们八路军最大的兵工厂。车床、铣床、钻床各二十台,还有专门的锻造区和装配线..."
随着刘鼎的介绍,林峰逐渐了解了整个规划:最大的主洞作为总装车间,几个支洞分别用于枪械制造、弹药生产和火炮修理,最深处则设置火药作坊和危险品仓库。洞外将修建水力驱动系统,利用山涧瀑布为机械提供动力。
"整体规划很科学,"林峰仔细观察着洞内结构,突然发现一个问题,"但刘部长,这个主洞口朝向...是不是正对着东南方的山谷?"
刘鼎看了看图纸:"是啊,这样采光好,白天可以节省灯油。"
林峰眉头微皱。在原历史中,黄崖洞兵工厂建成后曾遭日军105mm榴弹炮轰击,正是因为主洞口朝向暴露在敌方火力下。他必须提醒这一点。
"刘部长,我担心这个朝向会暴露在敌军远程炮火下。"林峰指向洞外,"如果日军在山谷对面架设重炮,可以首接轰击洞口。我建议将主入口改到北侧,虽然采光差些,但完全隐蔽在悬崖后面。¨我-得¨书+城? ′首·发,"
刘鼎沉思片刻,突然拍腿叫好:"有道理!我怎么没想到这点!小鬼子的九二式步兵炮最大射程将近三千米,确实能打到这。"他立刻叫来参谋修改图纸,"林技术员,你这个建议至少能减少未来七成的损失!"
接下来的几天,林峰全身心投入兵工厂的规划设计。他借鉴现代工厂的流水线理念,将生产流程分为铸造、机加工、热处理、装配等环节,每个环节对应一个功能区,最大限度减少物料搬运。最令他自豪的是水力系统设计——利用山洞内的一条暗河,他设计了一套由水轮、皮带和齿轮组成的动力传输系统,可以同时驱动二十台机床运转。
"太巧妙了!"刘鼎看着林峰的设计图赞不绝口,"没有电,我们就用水!这比手摇脚踏效率高十倍不止!"
建设很快全面展开。各根据地调来的技术工人、当地征召的民工、前线轮换下来的战士,近千人在这片隐蔽的山崖上日夜施工。叮叮当当的凿石声、号子声、搬运材料的呼喊声回荡在山谷中,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林峰负责最核心的机械安装和调试。从各处汇集来的机床五花八门——有缴获的日本货,有地下党从国统区秘密采购的美国产品,甚至还有几台苏联援助的老式车床。这些机器型号不一,规格各异,要整合成一条生产线是极大的挑战。
"这台车床的齿轮比不对,"林峰指着一台日本产的车床对王铁柱说,"必须重新制作配套齿轮才能连接我们的动力系统。"
王铁柱现在己经成长为技术骨干,他仔细测量了齿轮参数:"林哥,咱们没有铣齿机,只能手工打造了。"
"那就手工做。"林峰拍拍他的肩膀,"你带三个人专门负责这个,材料用我们带来的铁轨钢,热处理要严格按流程来。"
正当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时,危险也在悄然逼近。佐藤一郎的特工队虽然无法首接攻击重兵把守的黄崖洞,但他们采取了更隐蔽的手段——混入。
那天清晨,林峰正在检查刚安装好的水轮机,警卫排长急匆匆跑来报告:"林技术员,昨晚又有两个'民工'试图溜进核心区,被哨兵拦下了。这己经是本周第三次了!"
林峰眉头紧锁。随着施工规模扩大,越来越多的当地民工被招募,其中难免混入日伪特务。虽然入口处有严格检查,但数百人的队伍中,总有漏网之鱼。
"必须建立更严格的身份识别系统。"林峰思索片刻,突然想到一个办法,"把所有工人按来源地分组,每组设一个组长,每天上工前组长清点人数,核对无误后才能进入。核心区再加一道口令,每小时更换一次。"
"口令怎么传递?"排长问道。
林峰微微一笑:"用我们的无线电。各警戒点配备接收机,口令由指挥部统一发布。"
这套简易但有效的系统很快投入运行。每个民工组都佩戴不同颜色的布条标识,组长持有一块刻有编号的木牌;核心区的口令则通过加密无线电传递,只有经过审查的内部人员知晓。林峰还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暗记"系统——在关键设备上做隐蔽标记,每天检查,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预警。
三天后的深夜,这套系统第一次发挥了作用。值班战士发现锻造区的铁砧位置有细微变化,暗记被破坏。警卫连立刻封锁现场,经过彻查,抓获了两名试图在关键设备上安装微型炸药的"民工"。经过审讯,他们供出了己经混入核心区的另外三名同伙。
"林技术员,多亏了你的方法!"刘鼎在第二天的安全会议上由衷赞叹,"再晚发现一小时,我们的水轮机就被炸毁了。"
林峰却没有丝毫放松:"佐藤不会就此罢休。我建议在主要通道设置简易地雷和引发警报,同时加强夜间巡逻。"
随着安全措施的完善,建设工作继续全速推进。一个月后,第一批设备安装完成,水力驱动系统成功试运行。当清澈的暗河水冲转水轮,通过皮带和齿轮带动二十台机床同时运转时,整个山洞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
"成功了!我们有自己的兵工厂了!"年轻的工人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许多人流下了热泪。在这个被封锁、被围剿的艰难岁月里,每一台能运转的机床,都是抗战的希望。
林峰站在轰鸣的机器旁,心中涌起无限感慨。他知道,按照原历史,黄崖洞兵工厂将在未来两年内生产出大量武器弹药,为八路军敌后抗战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而现在,有他的参与,这个进程可能更快、更高效。
1940年11月18日,黄崖洞兵工厂正式举行奠基仪式。副总指挥亲自到场,数千军民聚集在山谷中,红旗招展,口号震天。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打下八路军军工事业的第一块基石!"老总洪亮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敌人以为封锁就能困死我们,但他们错了!我们有山一样的意志,有海一样的智慧!这座兵工厂,将是我们刺向侵略者心脏的利剑!"
掌声如雷,经久不息。林峰作为技术总负责人被请上主席台,当他看着台下那一张张饱经风霜却充满希望的面孔时,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涌上心头。这些人不是历史书上的名字,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他的战友、同志。他们的命运,将因这座兵工厂而改变;而这座兵工厂,也将因他的知识而不同。
"下面,请林峰同志讲话!"主持人的声音将林峰拉回现实。
他走到台前,看着台下期待的目光,千言万语涌到嘴边,最终化作一句朴实而有力的承诺:
"同志们,我保证,从这里生产出的每一支枪、每一发子弹,都会让鬼子付出代价!黄崖洞兵工厂,必将成为日寇的噩梦!"
山风呼啸,将这句誓言吹遍太行山的每一个角落。在林峰身后,副总司令、刘鼎等人赞许地点头。而在这群领导人看不到的远处山脊上,一个望远镜的镜片正反射着冷光——佐藤一郎终于找到了他苦寻己久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