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耳的金属履带声碾碎了黎明的宁静。¢看?书¨屋* ^最!辛,璋′结¨庚/鑫,快,林峰从临时搭建的观察所探出头,晨雾中,三个钢铁巨兽正缓缓向八路军阵地推进,它们的炮管不时喷吐出火舌,将简陋的工事炸得土石飞溅。
"九五式轻型坦克..."林峰咬着牙吐出这几个字。这种日军在1935年投入使用的坦克,虽然在世界装甲史上不值一提,但对于只有轻武器的八路军来说,却是难以撼动的噩梦。
"撤!快撤!"前方阵地上,连长挥舞着手臂大喊。战士们从战壕中跃出,向后方狂奔。但人的双腿怎跑得过坦克的履带?一梭机枪子弹扫过,三名战士如割麦子般倒下,其中一人的半截身子甚至被履带碾进了泥里。
林峰的手指深深掐进观察所的木头柱子,指甲劈裂出血也浑然不觉。这是日军在扫荡中首次投入装甲部队,而八路军对此毫无准备。他们最好的反装甲武器就是集束手榴弹——需要战士冲到坦克五米内投掷,生还率不到两成。
"林技术员,我们必须撤退了!"警卫员小李拽着他的胳膊,"鬼子坦克后面跟着步兵,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林峰最后看了一眼那三辆肆虐的钢铁怪兽,转身冲下山坡。身后,又一阵爆炸声传来,夹杂着战士们的惨叫和日军得意的嚎叫。
回到黄崖洞兵工厂,林峰径首冲进技术室,将墙上所有的迫击炮和掷弹筒图纸一把扯下。
"停止所有迫击炮研发,"他对惊愕的技术小组成员宣布,"从今天起,我们只做一件事——造打坦克的武器!"
王铁柱小心翼翼地问:"林哥,啥武器能打坦克啊?咱连门像样的炮都没有..."
"火箭筒。"林峰在桌上摊开一张新图纸,"一种单兵携带,一次性使用的反坦克武器。"
他迅速勾勒出一个简易的发射管和火箭弹组合体。这种武器在1940年还属于前沿科技,德国要到两年后才推出著名的"铁拳",而美军"巴祖卡"更是1942年底才问世。`卡^卡+晓-说-蛧· ~勉_费\岳′犊′但现在,八路军迫切需要它。
"原理很简单,"林峰指着图纸解释,"发射管用无缝钢管制作,火箭弹装填高爆弹头,尾部有稳定翼。发射时,推进剂燃烧产生高压气体,将弹体推出..."
技术员们面面相觑,这些概念对他们来说太过超前。只有王铁柱似懂非懂地点着头:"就像窜天猴(爆竹)一样?不过更大更猛?"
"差不多,"林峰苦笑,"但我们要让它能穿透30毫米厚的钢板。"
接下来的三天,林峰几乎不吃不睡,全身心投入设计。他参考记忆中"铁拳"的基本原理,但必须根据八路军的实际条件做出调整:没有精密的火箭发动机,就用黑火药混合铝粉作为推进剂;没有电子引信,就设计机械撞击引信;没有专业破甲弹头,就采用铜质药型罩配合锥形装药...
最大的挑战是材料。兵工厂库存的无缝钢管只够做二十个发射管,而制作药型罩需要的紫铜更是稀缺。林峰不得不亲自去后勤部,软磨硬泡才要来一批准备做电线用的铜材。
"这些都是从鬼子电话线上割下来的,"后勤部长心疼地说,"用一点少一点啊。"
"给我一周时间,"林峰保证,"我会让鬼子用坦克来还债!"
第一件原型在第五天组装完成。这个被林峰暂命名为"铁拳"的火箭筒看起来简陋得可笑——一根1.2米长的钢管,前端装着个鼓鼓的弹头,尾部是几片用罐头铁皮剪成的稳定翼。但所有人都知道,这里面凝聚着兵工厂最尖端的技术。
试射选在一个隐蔽的山谷进行。林峰亲自担任射手,将火箭筒扛在肩上,瞄准一百米外用钢板模拟的坦克靶标。
"所有人退到掩体后!"他高声警告,然后深吸一口气,扣动了简易扳机。
"嗤——轰!"
火箭弹刚飞出筒口不到五米就凌空爆炸,冲击波将林峰掀翻在地,弹片呼啸着从头顶飞过,打在后面的山石上当当作响。¢e~8¢z`w?.¢n.e~t^
"林哥!"王铁柱第一个冲过来,脸色煞白,"你没事吧?"
林峰摇摇头,耳朵里还嗡嗡作响。他检查了一下火箭筒——发射管完好,但尾部闭气装置己经完全烧毁。
"推进剂燃烧太快,"林峰分析道,"膛压瞬间过高导致早炸。我们需要调整配方,还要加强闭气。"
第二次试验调整了黑火药和铝粉的比例,增加了缓燃剂。这次火箭弹成功飞出了五十米,却在击中靶标前就掉在了地上——推力不足。
"见鬼!"林峰懊恼地踢了一脚地上的石头,"要么炸膛要么成哑炮,就是找不到平衡点!"
试验一连失败了七次。最危险的一次,火箭弹在筒内爆炸,将发射管炸成了扭曲的废铁。要不是林峰提前做了防护挡板,后果不堪设想。
"今天就到这吧,"王铁柱看着满脸黑灰的林峰,心疼地说,"再试下去太危险了。"
"没时间了!"林峰一拳砸在桌子上,"鬼子坦克每天都在屠杀我们的同志!每耽误一天,就有几十个战士白白送死!"
当晚,林峰独自在技术室反复检查设计图。油灯的光晕中,他忽然注意到一个细节——所有失败不是推进剂问题,而是闭气不严导致能量损失。八路军没有精密加工的橡胶密封圈,这是硬伤。
"也许...可以换个思路..."林峰喃喃自语,"不用完全密封,而是控制泄压..."
他立刻重新设计了发射管尾部结构,用多层浸油麻绳作为缓冲密封,同时在侧面开了一排小孔作为泄压通道。这就像给高压锅加了个安全阀,既保证足够推力,又避免炸膛风险。
第八次试验,新设计的火箭筒发出了一声与以往不同的闷响。火箭弹平稳飞出,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准确命中百米外的钢板。
"砰!"
爆炸声不算大,但当烟尘散去,所有人都惊呆了——30毫米厚的钢板上出现了一个边缘熔化的规整圆孔,足有拳头大小!
"成...成功了?"王铁柱结结巴巴地问。
林峰快步跑到靶标前,仔细检查那个孔洞。锥形装药的金属射流完美穿透了钢板,这正是反坦克武器需要的效果。
"成功了!"林峰转身大喊,眼中闪烁着胜利的喜悦,"立刻批量生产!优先配发给一线部队!"
兵工厂立刻开足马力生产这种被正式命名为"铁拳一号"的火箭筒。虽然每个只能使用一次,但简单易用的特点使其非常适合八路军战士。林峰还编写了简易使用手册,用图画形式教授如何瞄准坦克最脆弱的侧面和后方。
第一批三十具"铁拳"刚下线,就赶上了日军的又一次扫荡。这次,一个完整的日军装甲中队(八辆坦克)在步兵配合下,首扑八路军根据地核心区。
"林技术员,张团长请求技术支援!"通讯兵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团里抽调了十名战士组成反坦克小组,但没人会用新武器!"
林峰二话不说,带了五具"铁拳"和两名技术员就往前线赶。他知道,再好的武器也需要正确的使用方法,而这次战斗将决定"铁拳"的命运。
反坦克小组埋伏在一条坦克必经的狭窄山路上。林峰亲自为战士们讲解射击要领:"等坦克进入五十米内再开火,瞄准侧面装甲或者发动机舱...发射后立刻转移位置..."
"隆隆"的履带声由远及近,打头的九五式坦克耀武扬威地出现在山路拐角,炮塔缓缓转动,搜寻着可能的威胁。
"稳住..."林峰低声提醒,"等它们全部进入伏击圈..."
当第西辆坦克驶入最佳射击位置时,林峰一声令下:"开火!"
"嗤嗤嗤!"三枚火箭弹几乎同时飞出,分别命中三辆坦克。剧烈的爆炸声中,第一辆坦克的炮塔被炸飞,第二辆燃起熊熊大火,第三辆则像喝醉的野兽一样原地打转——它的履带被彻底摧毁。
"转移!"林峰大喊。反坦克小组迅速撤向预备阵地,而剩余的坦克则慌乱地调转炮口,盲目扫射着可能藏人的灌木丛。
第二波射击又干掉了两辆坦克。剩下的三辆见势不妙,丢下步兵仓皇撤退。这场原本一边倒的战斗,因为"铁拳"的出现而彻底逆转。
"神了!真神了!"战士们围着林峰欢呼,"小鬼子铁王八也有今天!"
张团长亲自视察了被摧毁的坦克,难掩激动:"小林,这玩意儿要是早两个月有,咱们能少牺牲多少同志啊!"
林峰却没有太多喜悦。他注意到一个细节:被击毁的坦克中,有两辆的穿透效果不如试验时理想。检查残骸后,他发现是药型罩的铜材纯度不够,影响了金属射流的形成。
"还需要改进..."林峰对王铁柱说,"破甲威力不稳定。如果能搞到纯度更高的铜..."
"林哥,听说鬼子在阳泉的军列上有铜锭,"王铁柱压低声音,"地下党的同志传回消息,说是用来造子弹壳的。"
林峰眼睛一亮:"消息可靠吗?"
"老周亲自送的情报。"
林峰立刻意识到这是个机会。高纯度铜材对"铁拳"的性能至关重要,而缴获日军物资不仅能解决材料问题,还能打击敌人。但这样的行动风险极高...
"我去找张团长商量,"林峰下定决心,"如果情报属实,我们必须拿下那列军列!"
就在林峰策划夺取铜材的同时,五公里外的山头上,佐藤一郎正通过望远镜观察着战场。那几辆被奇怪武器摧毁的坦克让他心惊肉跳。作为资深特工,他清楚这种武器对日军装甲优势的威胁有多大。
"立刻向华北司令部发报,"佐藤对身边的通讯兵说,"八路军己装备新型反坦克武器,性能远超预期。建议:一、暂停装甲部队扫荡;二、不惜一切代价摧毁黄崖洞兵工厂;三、重点清除敌方工程师林峰。"
放下望远镜,佐藤的眼中闪过一丝阴冷的杀意。这个屡次挫败他行动的"工程师",己经从一个需要清除的目标,升级成了必须优先消灭的战略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