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GD手榴弹是苏联研制的一系列手榴弹,其中有两种较为著名的型号,RGD - 33和RGD-5。~x?h·u/l_i-a\n,.+c/o′m_
RDG-33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为提升旧式手榴弹性能,在M1914/30攻防两用手榴弹基础上改进而成。
结构上由粗短弹体和细长握柄组成,整体像两个圆柱体套接,弹体由薄铁皮卷制,内装85克TNT炸药和3至4层刻槽钢带预制破片层,握柄为薄钢板卷制,分内外两层,内有击发机构。
其有可拆卸破片套,装破片套用于防御,杀伤范围大,拆卸后用于进攻,靠弹体内小破片套杀伤。
使用时先将握柄与弹体连接,检查引信管,操作保险机构置待发状态,投掷时用力且短促,利用惯性力使击针击发引信管火帽,经3.5秒左右延期引爆雷管和主装药。
优点是攻防两用,安全性较高,即使失手跌落也不易引爆。
缺点是结构复杂,生产装配费事,使用方法特殊,投掷动作幅度大,准备过程繁琐,引信管单独携带易丢失或损坏。
而RGD - 5手榴弹的诞生背景是二战后研制的远程手榴弹,1954年起装备苏军。
外形似鸡蛋,表面光滑,长117毫米,首径58毫米,外壳多为绿色或橄榄色,弹体由冲压薄钢板制成,内含110克TNT,通常使用UZRGB引信。
投掷前握住弹体,用力拉出引线上拉环,再投向目标。
出手后,弹簧作用下抛掉保险握把,击针打击火帽,点燃延期药柱,进而引爆弹体装药。
优点是生产成本低,可依靠强大冲击波和少量破片杀伤敌方人员,破片散布半径15至20米,缺点是破甲能力不太理想。¨3¢8+k+a·n+s\h·u′.*n!e\t-
但除了这两款,更适合我军当下仿制,或者说新推出的,是RGD-42!
因为现在就连毛子自己都没搞出来这一型号呢。
RG42进攻手榴弹是苏联在1942年定型的一种进攻型无柄手榴弹,特点是采用了薄皮弹体和预制破片套,这样的结构可以有效控制爆炸后破片的大小,在当下算是非常先进的。
该手榴弹在二战中和战后一段时间内都曾大量使用过,不过名气没有柠檬手榴弹那么大,这主要是因为该弹设计上存在一些缺陷,因此战后不久即被更优秀的RGD一5进攻手榴弹所取代。
我国的342厂也曾根据RG42进攻手榴弹仿制过攻—42型手榴弹,于1956年定型,但产量不大。
苏卫之所以提出搞42型,是因为对我军现在条件来说,搞更高级的费力,哪怕42型还需要努努力,不过它好在比33型结构简单,由薄铁皮卷制的圆柱体弹体和简单引信等组成,没有复杂的部件和结构,这就又有了成本低的优点,工艺不复杂,使用材料相对普通,因此可以大量生产,满足战争时期对武器弹药的大规模和多元化需求。
苏卫就是想让炸弹厂先吃透这些技术,把底子打扎实,后续还可不断提升,包括毛子也是因为33型不太中用搞出的42型嘛,后面觉得42不太行又升级出了43和-5型。
谁都知道一步到位好,问题是很多东西没办法做到一步到位啊,抛开手榴弹,就拿步枪来说,苏卫也知道56枪族好,可现实不允许啊。
别说现在了,就是在五十多年代我国生产56枪族还遇到了许多难题,技术基础薄弱与逆向工程挑战、生产体系与工业化能力的限制、实战需求与设计优化矛盾、弹药与枪械的匹配问题、战时应急生产与质量管控等等瓶颈……
绝非一下子从无到有、一蹴而就的成功,都是通过当下抗战时期的许多技术和经验沉淀总结,才逐渐攻克了一系列难关。?y\o,u¨p/i^n,x,s~w..,c*o?m*
就这在60-70年代备战需求下的量产压力,我过为了应对边境局势,56枪族还曾因部分工厂为赶工期简化工艺,而导致部分枪械出现卡壳、击发故障等问题,后期都首接返工优化,如有的厂简化表面处理,放宽零件公差,导致了一系列故障,有很多工程都被迫下马了。
再加上我国又缺乏高精度机床、冲压模具等,机床工业落后,标准化与量产还有难度,太难了!
苏卫虽然有上帝视角,是先知,脑子里掌握着许多先进工艺和资料,但一个人在时代洪流下是抗衡不过大局势的,哪怕你是先知,往往也感到无力,这都是需要时间来往前发展的。
何况现在我军许多技术装备己经比原来提升了好几年!像这手榴弹工艺,基本都往前推进十年了!
而他主张效仿rgd系列的另一层原因,是为了后续衍生出如闪光弹、震爆弹、烟雾弹,以及信号弹等!
这些东西不是华丽花哨,绝不是花拳绣腿,虽然不算主武器,使用量比不上制式武器,可也都不能缺少。
好比烟雾弹、纵火弹这类,是应对特殊战场环境而准备,如果真的一点用处都没有,别说他不想搞,别的国家也不会搞。
永远不要觉得别人笨、傻,永远不要觉得前人不如后来人。
因为你往往是站在后来人的角度在看待以前发生的事物,当然觉得以前的人不够聪明,可不是谁都有上帝视角,是先知,就这个年代的先辈们来说,在如此有限的条件和严峻环境下,能搞出榆木大炮就己经很牛叉了!
换句话说,哪怕是一个后来人,依靠他比现在多出几十年,乃至百年的知识储备,亲自上手也未必能做的有先辈好!
这个年代的人,太聪明了!大能太多了!老祖宗还是老祖宗。
比如到了抗战后期,随着战斗规模扩大、技术能力提高,新西军开始自造信号弹,改变通信手段原始,仍靠通信员送信、传达命令的落后状况。
其信号枪是根据从敌顽军缴获的仿制,比较容易,最开始不了解各色火焰的发光药如何配制,只能生产白色火焰,通过1、2、3不同数量火球区分,后来能造绿、红、黄、紫、黑等颜色发光药了。
还有照明弹,弹头用纸做,弹体用木材,里面装降落伞、鞭炮、发光药、导火索等,弹尾是一小段元钢,插到步枪管里用空包弹打上天,能飞到70米高度。
这些可以少造,但不能不造!
可以有而不用,但不能用的时候没有!
说起空包弹,那位马上要来跟他一起搞枪榴弹的吴同志,原来就在43年搞出了发射枪榴弹的空包弹。
其是利用废旧实弹弹壳,取出内部残留底火和发射药,清理弹壳内壁杂质后,密封弹壳前端,因为空包弹无需弹头,可用木头、硬质团或黏土填充压实,还可用薄铁皮冲压圆形片,压入弹壳口再用蜡或者油脂密封,防止发射时气体泄漏。
发射药配方上需要调整,空包弹只需产生足够气体推动枪榴弹,无需高膛压,因此发射药量少于实弹,哪怕是自制黑火药也行。
确定装药量后就是装药和防潮处理,如用纸垫或薄木片压实固定,再在底火位置涂抹防潮蜡,经过降低膛压的设计等,就可适配枪榴弹发射。
这样极端匮乏条件下的应急创新,最后实现了发射气体推动枪榴弹的功能,致使枪榴弹射程不断提升,甚至可达540米!而且发射枪榴弹的空包子弹壳还可以复装炸药后反复使用。
当然,这跟枪榴弹本身工艺的提升改良也密切相关,但很多时候只要能吃透一项技术,就可以衍生出无数种变型,即一法通,万法通。
吃透米尔斯手雷的技术,我们可以仿菠萝、柠檬,也可自主研发国产防-1型手榴弹。
吃透rgd手榴弹的技术,我们可以搞攻-42型手榴弹,还有许多后来的进攻型卵形手榴弹等。
攻防兼备,再加上如今有升级改良的卫士手榴弹,同样是可攻可防。
小孩子才做单选题嘛,成人当然是全都要了。
卫士全家桶不算啥,既然要搞手榴弹,那就先搞个手雷全家桶。
到时候就是卫-1进攻型手榴弹、卫-2防御型、卫-3……
“雷王,爆破王,反正手榴弹这些事儿都交给你俩了,你俩不是一首较劲儿嘛,那就来一场手榴弹制备竞赛!谁要是先达到我的预期标准,我不光奖励他肉包子,还向上级请示授予他标兵荣誉!”
“但我丑话说前头,要是一个月内搞不出来我想要的效果,别说肉包子和荣誉没了,你俩都得给我去培训班回炉重造!”
听着苏卫这语气,李云龙挠挠头,娘的,这说话咋跟我一个样?好霸道啊,我好喜欢!
而雷王和爆破王首接连肉都不吃了,拔腿就跑去实验室搞这些雷子去了。
雷王:一个月?不,我一周就搞出来!
爆破王:不就是雷子嘛,手雷也是雷,啥样的雷子我都能搞!搞出来拿到肉包子了,我好接着搞包子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