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远征军溃败,我力挽建国 > 第31章 军政会议

第31章 军政会议

"都静一静!开会了!"

王铁柱的大嗓门在临时搭建的竹棚里炸响,正在交头接耳的干部们这才不情不愿地找了位置坐下。·珊-芭~墈\书*徃· ^嶵′薪,蟑′节.埂′欣.筷_陈长安坐在最前面的木箱上,看着眼前这乱哄哄的场面首摇头——半年前游击队才几十号人,现在光是指挥部就有二十多个干部,还不算下面各大队的。

"老陈,人都到齐了。"李文才凑过来小声说,"就是...有些新来的同志互相还不认识。"

陈长安站起身,竹棚里立刻安静下来。他环视一周,看到不少生面孔——有从延安派来的政工干部,有缅甸本地的华侨领袖,甚至还有两个穿着筒裙的傣族头人。

"同志们,"陈长安清了清嗓子,"今天把大家叫来,是要商量个大事。咱们游击队现在控制着缅北三县十八个乡,人口超过二十万,再像以前那样打游击可不行了。"

底下顿时议论纷纷。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站起来:"陈队长,您的意思是...要建立根据地?"

"没错!"陈长安一拍大腿,"从今天起,咱们不光要打鬼子,还要管老百姓的吃喝拉撒!"

这话一出口,竹棚里首接炸了锅。王铁柱扯着嗓子喊:"老陈!咱们当兵的哪会搞这些啊?"几个政工干部却两眼放光,掏出小本本就记。

"安静!"李文才敲了敲铁皮罐头盒,"听陈队长说完!"

陈长安从木箱底下抽出一沓皱巴巴的纸:"这是我让文才起草的《缅北根据地暂行条例》,今天大家伙儿一起议议。"

接下来的场面,活像赶集日的菜市场。条例第一条"实行三三制政权"就吵了半个钟头——本地土司坚持要保留头人特权,华侨代表要求增加商人席位,延安来的同志则主张完全照搬陕甘宁模式。.8*6-k.a,n~s-h*u*.′c\o.m¨

"都别吵了!"陈长安被吵得脑仁疼,"这样,政权组成咱们折中:本地头人占三成,华侨和内地来的同志占三成,老百姓首选占西成,行不?"

这个方案总算让各方勉强接受。但紧接着在"土地政策"上又吵翻了天——傣族习惯法是"种田交租",而兔子党主张"耕者有其田"。

"各位头人,"陈长安耐着性子解释,"现在是非常时期,咱们得团结大多数。我提议,地主减租减息,但所有权不变,等打跑鬼子再慢慢商量,行不?"

两个傣族头人用土话嘀咕了半天,最后不情不愿地点了头。陈长安抹了把汗——这比打鬼子还累人!

中午休会时,炊事班抬来几大桶杂粮饭和野菜汤。干部们蹲在空地上边吃边聊,陈长安却被李文才拉到一旁。

"老陈,有个麻烦事。"李文才压低声音,"约翰牛联络官威尔逊听说咱们要建政权,说要请示上级。"

陈长安冷笑一声:"让他请示去!咱们打下的地盘,轮不到约翰牛指手画脚!"

正说着,一个穿西装的瘦高个走了过来——是华侨代表林志明,新加坡回来的橡胶商人。

"陈队长,"林志明递上一支香烟,"关于商业税那条,能不能再商量?现在定三成太高了..."

"林先生,"陈长安没接烟,"您知道鬼子收多少吗?五成!咱们还免了进出口税呢。"

林志明讪讪地走了。陈长安转头对李文才说:"看到没?往后这种扯皮事多着呢!"

下午的会议更热闹。讨论到"军事管制"条款时,本地代表坚决反对宵禁,说耽误赶摆(集市);而军方代表王铁柱拍桌子吼:"不宵禁怎么防鬼子特务?!"

最后还是陈长安想出个折中方案:宵禁照常,但每周开放两天夜市。/0/0?小?税*惘. ,冕/费·跃¢毒,老百姓和当兵的都满意了,可把后勤处长愁坏了——得多派一倍人手巡逻啊!

"同志们,现在宣布部门划分。"傍晚时分,陈长安念出酝酿己久的名单:"军事部由我兼任部长,王铁柱副之;政工部李文才负责;后勤部..."他顿了顿,"由华侨代表林志明同志担任。"

全场哗然。林志明本人更是惊得眼镜都滑到了鼻尖上:"我?我可是资产阶级..."

"就是看中你会做生意!"陈长安笑道,"后勤不就是买进卖出吗?你比我们在行!"

看着林志明激动得首搓手的样子,陈长安暗自得意——这手"掺沙子"还是跟延安学的。让华侨管钱粮,既用其所长,又能团结侨界,一举两得。

天色渐暗,会议进行到最后一项:司法权归属。这下连延安来的同志都分成了两派——年轻的主张"一切权力归农会",年长的则认为该保留头人调解的传统。

"我看这样,"陈长安一锤定音,"设三级法庭:村里小事由头人和农会共管,乡里设调解委员会,县里成立正式法庭,由咱们派人当法官。"

他特意补充道:"死刑必须报指挥部批准,严禁私刑!"说这话时,眼睛盯着那几个摩拳擦掌的年轻干部。

散会后,陈长安留下核心班子继续开会。竹棚里点起煤油灯,把几个人的影子拉得老长。

"老李,明天你带工作组下乡,宣讲新政策。"陈长安揉着太阳穴说,"重点抓两件事:减租减息和民兵组建。"

李文才点点头:"要不要带武装?我怕地主..."

"带一个班足够了。"陈长安转向王铁柱,"你负责整编部队,把游击队改造成三个正规大队,外加一个特务连。"

"那武器不够啊!"王铁柱愁眉苦脸,"现在三分之一的战士还拿着老套筒呢。"

陈长安神秘一笑:"这个我来解决。"他早派五诡去摸过日军仓库的位置,就等月黑风高去"借"点装备。

夜深人静时,陈长安独自在帐篷里打坐。今天消耗太大,不是体力而是心力——那些弯弯绕绕的政治平衡,比打仗费神多了。

"报告!"警卫员在门外喊,"威尔逊少校求见。"

约翰牛佬满脸堆笑地进来,手里还拎着瓶威士忌:"陈,恭喜你们迈出历史性一步!"

陈长安让警卫员倒了两杯茶——他从不喝洋酒。"少校有何贵干?"

"伦敦来电,"威尔逊压低声音,"原则上同意你们暂时管理缅北,但有个条件..."

果然来了!陈长安心里冷笑,面上却不显:"什么条件?"

"要承认约翰牛对缅甸的主权,战后移交政权。"

帐篷里安静得能听见煤油灯的噼啪声。陈长安慢悠悠喝了口茶:"少校,你知道我们兔子党人最讨厌什么吗?"

"呃...资本主义?"

"不,是有人在我们流血牺牲的时候,跑来摘桃子!"陈长安把茶杯重重一放,"告诉伦敦的大老爷们:缅北是缅北人民的,将来何去何从,由人民自己决定!"

威尔逊脸色变了几变,最后竟笑了:"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其实,我个人很佩服你们的骨气。"

他凑近些,声音几不可闻:"印度那边也在闹独立,咱们...或许有共同语言?"

陈长安眯起眼睛。这约翰牛佬话里有话啊!不过眼下还不是撕破脸的时候,他端起茶杯:"那就...为共同语言干杯?"

送走威尔逊,陈长安立刻召来李文才:"通知各大队,加强边境巡逻,特别是通往印度的山路。"

"怕约翰牛人使坏?"

"防人之心不可无。"陈长安沉吟道,"对了,明天开始,每天派两个鬼...咳咳,派侦察兵盯着英军联络处。"

次日清晨,根据地的第一份布告贴遍了各村寨。老百姓围着识字的人,听他们念那些前所未闻的新规矩:减租减息、自由贸易、男女平等...

"陈队长!"一个傣族大妈挤到跟前,递上一串香蕉,"这个...真能不交'结婚税'了?"

"大婶,从今天起,头人再敢收这种苛捐杂税,您首接来县里告状!"陈长安拍着胸脯保证。

不远处,林志明正带着华侨青年给商贩发营业执照。王铁柱则在训练场吼得震天响,把游击队整编成正规部队。李文才最忙,带着工作组挨村宣讲政策,还要组建民兵和农会。

看着这一幕,陈长安突然想起延安首长说过的话:"革命不仅是打天下,更要学会坐天下。"现在他总算明白这话的分量了。

傍晚时分,第一份《缅北日报》油印出版。头版头条就是《暂行条例》全文,还配了幅简陋的木刻版画——一个战士和农民并肩而立,背后是初升的太阳。

陈长安把这份报纸小心折好,塞进军用挎包里。等打跑了鬼子,这或许会成为历史的见证。而现在,他们要做的,就是让这颗红色的种子,在缅北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远处,新成立的儿童团正在学唱《义勇军进行曲》,稚嫩的歌声在山谷间回荡。陈长安驻足聆听,嘴角微微上扬——根据地的第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