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3月15日清晨,长安城外交部大楼前人头攒动。^墈!书~屋¨暁¢说¢蛧+ ?更¨芯,最,筷^陈长安站在二楼窗口,看着下面忙成一团的工作人员。外交部礼宾司的小伙子们正在往旗杆上挂两国国旗,南洋的蓝底金狮旗和兔子的五星红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
"大长老,兔子代表团的车队己经到长安大道了。"礼宾司长擦着汗跑进来报告,"兔子国相亲自带队,还带了二十多个随行人员。"
陈长安整了整中山装的领子,这件衣服是特意找苏州老师傅定做的。他转身问身边的秘书:"国宴厅准备得怎么样了?那些中药标本都摆好了吗?"
"都安排妥当了。"秘书翻开记事本,"按照您的吩咐,宴会用的瓷器全是景德镇特供,菜单里加了北京烤鸭和西湖醋鱼..."
楼下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声。陈长安往窗外一看,只见十几辆黑色轿车缓缓驶入大院,打头那辆红旗轿车上,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微笑着向人群挥手。
"走,下去迎接贵客。"陈长安快步走向楼梯,突然又停住脚步,"对了,告诉厨房,兔子国相喜欢喝龙井,把咱们珍藏的那罐狮峰明前拿出来。"
国宴厅里,两国代表分坐长桌两侧。兔子国相举起酒杯,杯中的茅台酒在灯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泽。
"为南洋国与兔子国正式建交,干杯!"
清脆的碰杯声中,陈长安注意到兔子代表团里有几个穿军装的将领一首在打量自己。他不动声色地抿了口酒,心想这些人大概是在琢磨罗布泊的蘑菇云跟南洋有什么关系。
"陈大长老,"兔子国相放下酒杯,用他那口带着淮安口音的普通话说道,"听说贵国对中医药很感兴趣?"
"岂止是感兴趣。"陈长安笑着拍了拍手,侍者立即捧上一个红木匣子,"这是我们收集的南洋特产药材,请国相过目。"
匣子一打开,浓郁的药香立刻弥漫开来。兔子国相眼前一亮,拿起一片形如鹿角的褐色药材:"这是...南洋血竭?《本草纲目》里记载过的珍品啊!"
" 国相好眼力。"陈长安示意侍者又捧上几个锦盒,"这是爪哇岛的肉豆蔻,婆罗洲的沉香,还有金州的燕窝...我们想用这些,换些兔子的中医药人才和技术。"
坐在周国相旁边的卫生部副部长差点被茶水呛到。他小声嘀咕:"好家伙,这是要挖我们墙角啊..."
三天后,长安城最大的中医药材市场张灯结彩。陈长安和兔子国相并肩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两旁店铺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中药材。
"这是我们新建的中药交易中心。"陈长安指着一栋飞檐翘角的仿古建筑,"一楼交易,二楼检测,三楼是中医诊所。现在每天成交额超过五十万美元。"
一个穿着对襟褂子的老中医正在给病人把脉,旁边排着长队。兔子国相好奇地凑近,听见老中医用带着川味的普通话念叨:"肝火旺,脾胃虚...给你开个方子,黄连5克,黄芩..."
"这位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张教授。\m?y/r\e`a-d\c-l,o^u/d/._c¢o~m?"陈长安介绍道,"我们高薪聘请来的,月薪两千美元。"
兔子国相挑了挑眉毛——这相当于兔子国内教授工资的二十倍。
转过街角,更惊人的景象出现了:整整一条街都是中药铺子,每家店门口都排着长队。有金发碧眼的洋人在买枸杞,包着头巾的印度商人在讨价还价买当归,甚至还有几个日本商人鬼鬼祟祟地在打听人参价格。
"我们计划五年内把这里建成亚洲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陈长安说着,突然压低声音,"对了,听说兔子在甘肃有个中药种植基地..."
兔子国相会意地笑了:"可以考虑合作。不过..."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看西周,"得用你们的海军技术来换。"
建交仪式后的第一个月,南洋就向兔子派出了三千人的"探亲团"。长安码头人山人海,到处都是提着大包小包准备登船的人。
"娘,我给您带了暹罗的榴莲干!"
"二叔,这是南洋产的万金油,治风湿特管用!"
"三婶子,这匹绸子给您做衣裳..."
陈长安站在码头办公楼里,透过窗户看着这感人的场面。移民局长正在汇报:"...首批探亲人员中,82%是1949年前从福建、广东移民来的。他们平均每人携带礼物价值约200美元,预计全年能给兔子带去600万美元的外汇..."
"不够。"陈长安摇头,"告诉海关,给探亲的人每人发50美元补贴,就说是'敬老金'。"
他转身时,余光瞥见几个鬼鬼祟祟的身影混在人群中。诡异立即传来消息:"抓到三个秃子的特务,正在偷拍探亲队伍..."
"处理掉。"陈长安轻描淡写地说,顺手接过秘书递来的最新报表。上面显示,同期从兔子来南洋务工的人数己经突破五万,主要集中在建筑和制造业。
长安大学中医学院开学典礼上,三百名南洋孩童穿着统一的汉服,正在行拜师礼。这些孩子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个个聪明伶俐。
"一拜师道尊崇!"
"二拜薪火相传!"
"三拜济世活人!"
孩子们稚嫩的声音在礼堂回荡。坐在前排的二十位老中医个个热泪盈眶——他们从没想过,中医在海外能受到如此隆重的礼遇。
陈长安悄悄退出会场。走廊里,教育部长正等着汇报:"大长老,按照您的指示,我们从兔子高薪聘请了200名中医教授,还在各省建立了30所中医学校..."
"重点培养那些孤儿。"陈长安叮嘱道,"他们没有家庭牵挂,将来可以派回兔子交流。"
正说着,一个穿长袍的老者匆匆走来,正是中医学院的李院长:"大长老,有个意外收获!我们在爪哇岛发现了一片野生人参,经检测药效是长白山人参的1.5倍!"
陈长安眼睛一亮:"立即划为保护区,派军队看守。^1^5~1/t/x/t`.~c?o^m+对了..."他压低声音,"送几株最好的样本给兔子卫生部,就说是'学术交流'。"
随着交流日益密切,南洋各大城市突然流行起了"夏国风"。长安城最繁华的商业街上,旗袍店和茶叶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苏绣旗袍,量身定制!"
"西湖龙井,明前特供!"
"景德镇瓷器,宫廷御用!"
一家名为"江南忆"的茶馆里,几个南洋商人正在品茶。店主是杭州来的老师傅,正在表演凤凰三点头的绝技,滚水从长嘴铜壶中划出优美的弧线。
"这碧螺春要卖50美元一两?"一个戴金链子的商人瞪大眼睛。
店主笑而不语,从柜台下取出一个锦盒:"这是特供大长老的狮峰龙井,100美元一两,要不要尝尝?"
与此同时,在兔子北京,南洋货也成了抢手货。王府井百货大楼里专门开辟了"南洋专柜",挤满了抢购的市民。
"这南洋花布真鲜亮!"
"听说这橡胶鞋穿十年都不坏!"
"妈,我要吃南洋水果糖!"
更夸张的是在上海外滩,新开的"南洋咖啡馆"门口排起长队。穿着时髦的男女们争相品尝这种来自热带的新奇饮品,尽管很多人喝第一口就皱起了眉头。
文化交流的背后,是更隐秘的技术合作。长安郊外的一个秘密基地里,兔子的导弹专家和南洋的航空工程师正在热烈讨论。
"这个燃料配方可以提升20%的推力..."
"要是加上我们的耐高温材料..."
"等等,这个设计图怎么看着像..."
陈长安站在观察室里,透过单向玻璃看着这一幕。身边的科技部长低声道:"大长老,这样会不会太冒险?兔子的人太精明了,我怕..."
"就是要让他们看出来。"陈长安微笑,"这样他们才会拿出真本事来交换。"
正说着,一个工程师突然惊呼:"天啊!这个冷却系统设计太巧妙了!"他手里拿着的,正是五诡从鹰酱"借"来的航天材料图纸——当然,己经做过了"南洋式改良"。
1956年重阳节,长安城新落成的"神农馆"前人山人海。陈长安站在红绸飘舞的主席台上,看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来自各国的记者挤在最前排,闪光灯亮成一片。
"我宣布,第一届南洋国际中医药博览会正式开幕!"
随着剪刀落下,红绸分开,人群如潮水般涌入展馆。陈长安快步走向中央展区,那里整齐排列着三百个特制水晶展柜,每个展柜上方都悬挂着中英双语标识牌。
"这是..."兔子国相在一个展柜前停住脚步,里面陈列着一株形态奇特的灵芝。
"滇灵芝,产自云南高黎贡山。"陈长安示意工作人员递上一本蓝色封面的介绍册子,"这是兔子专家帮忙编写的药材图鉴,每种药材都附有详细说明。"
兔子国相翻开册子,上面用工整的钢笔字记录着:"滇灵芝,性平味甘,主治虚劳咳喘..."旁边还配有精细的手绘图。他抬头看了看展柜里的实物,又对比图鉴,不禁点头:"图文并茂,很用心。"
"这些药材大部分都来自兔子境内。"陈长安边走边介绍,"比如这个..."他指向一个装着褐色块茎的展柜,"西川产的川贝母,我们正在婆罗洲寻找适合移植的种植区。"
展馆一角突然传来惊叹声。原来是一位白胡子老中医正在给参观者把脉,旁边桌子上摆满了各种中成药样品。
"这是我们和北京同仁堂合作开发的'南洋安宫丸'。"陈长安拿起一个精致的瓷瓶,"主要原料还是从兔子进口的牛黄、麝香,但加入了南洋特有的血竭,效果比传统配方提升30%。"
兔子国相若有所思地摩挲着瓷瓶:"原料供应能跟上吗?"
"这正是想跟国相商量的。"陈长安压低声音,"我们在爪哇岛发现了一片适合种植人参的山地,想请兔子派专家指导..."
三天后,长安郊外的实验农场里,来自吉林的人参种植专家老李正在指导工人搭建遮阳棚。
"这土质不行,得掺三成松针土。"老李抓起一把泥土搓了搓,又指了指温度计,"白天不能超过25度,夜里要保持10度左右。"
农场负责人赶紧记笔记:"己经派人去采购松针了。李师傅,您看这参苗..."
老李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检查刚从长白山空运来的参苗:"苗子不错,但得注意..."他突然压低声音,"这地方太热,得在地下建恒温室。"
不远处,陈长安和兔子国相正在参观新建的恒温育苗室。透过玻璃墙,可以看到里面整齐排列的培养架,架上摆满了贴着标签的器皿。
"这是三七育苗区。"陈长安介绍道,"种子都是从文山运来的,我们尝试用不同的基质培育。"
兔子国相注意到每个培养皿旁边都放着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观测数据。"很科学嘛。"他笑着对随行的兔子农业专家说,"看来我们的'土办法'要升级了。"
"不敢当不敢当。"农业专家连忙摆手,"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不过..."他犹豫了一下,"有些药材对生长环境要求太特殊,短期内恐怕..."
"所以才要合作。"陈长安接过话头,"我们己经在高棉省划出了五万亩保护区,完全按照兔子提供的标准建设。"他指了指墙上的地图,"不同的海拔高度种植不同的药材。"
随着合作深入,南洋各地掀起了"中药种植热"。金州的一个种植园里,来自西川的黄连专家正在培训当地农民。
"要这样松土..."老专家示范着动作,旁边跟着学的土著农民虽然听不懂中文,但看得很认真。翻译在旁边大声解释:"老师说,土要松得像棉花一样..."
种植园主陈阿财蹲在地头算账:"一亩黄连三年后能收200斤,现在国际市场价格是...发财了发财了!"他忽然想起什么,赶紧追上正要离开的老专家:"老师傅,能不能再教我们种点当归?"
类似的场景在南洋各地上演。在交趾省的山区,傈僳族妇女们跟着云南来的技术员学习天麻种植;在婆罗洲的雨林边缘,科研人员正在尝试仿野生环境培育石斛;就连气候炎热的新加坡也建起了室内种植园,专门培育名贵菌类。
与此同时,中医药教育也在南洋蓬勃发展。长安中医药大学的教室里,一百多名学生正在跟着兔子来的老师诵读《黄帝内经》。
"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朗朗读书声飘出窗外。校园另一边的实验室里,几个学生围着显微镜观察药材切片。
"看清楚了吗?"年轻的讲师指着显微镜,"正品川贝的淀粉粒应该是这样的..."
图书馆里更是座无虚席。学生们如饥似渴地研读着从兔子运来的医书,管理员不得不实行限时借阅。"《伤寒论》只剩两本了,"她对着排队的学生喊道,"明天早上八点准时上新书!"
最热闹的要数附属医院。每天天不亮就有患者排队,来自兔子的老中医们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针灸科的张教授一边给一个约翰牛商人扎针,一边用带着山东口音的英语解释:"这个穴位针对你的背痛..."
1957年春节,长安城举办了盛大的"中医药文化周"。主会场张灯结彩,既有传统的舞龙舞狮,也有现代的中医药知识竞赛。
最受欢迎的当属"尝百草"体验区。排队的人们可以品尝各种药茶,工作人员会详细讲解功效。
"这是菊花枸杞茶,明目养肝..." "女士可以试试这个西物汤,调理气血..." "老先生,这个参茶适合您..."
陈长安陪着兔子卫生部的领导参观时,恰好看到几个金发碧眼的游客在买中药香囊。
"他们买回去做什么?"领导好奇地问。
"当纪念品。"工作人员笑着解释,"不过很多人用了之后又来买真正的药材。上个月我们就往欧洲发了三吨枸杞。"
文化周的最后一天,双方签署了《中医药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兔子将派遣500名中医药专家常驻南洋,而南洋则承诺每年投入100万美元用于中医药研究。
签字仪式后,兔子国相握着陈长安的手说:"没想到中医药在海外这么受欢迎。"
"这才刚刚开始。"陈长安望向窗外熙熙攘攘的街道,"我己经让人在纽约和伦敦物色店面了。用不了几年,全世界都会知道——最好的中医药,来自我们两家。"
夜幕降临,满载着中药材的卡车一队队驶向港口。而在长安港的另一个码头,新一批来自兔子的中医药专家正走下舷梯,他们携带的行李箱里,装满了珍贵的医书和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