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七日的夜晚,陕北高原的星空格外低垂、清冷。!幻/想′姬\ !更¢歆^醉!快′白天的酷热退去,晚风带着一丝难得的凉意。保安处训练科的值班窑洞里,顾明远(沈默)正对着摇曳的油灯出神。桌上摊着几张边区自卫军训练大纲的草稿,但他的心思却飘得很远。
西安事变最终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和平解决。蒋介石被释放,返回南京。尽管国共之间的猜忌并未完全消除,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终于从边区火热的期盼,变成了举国上下迫在眉睫的现实。顾明远送出的那份夹杂着个人观察的密报,似乎并未引起军统总部的额外责难,或许是事变的巨大冲击让他们无暇细究,又或许是情报本身也部分反映了现实。但这并未缓解他内心的撕裂感。那道在寒冬之夜被“民族统一战线”口号冲开的裂缝,非但没有弥合,反而在和平的曙光下,更加清晰地横亘在他心中。
他偶尔会想起林岚那双清冷的眼睛。西安事变期间,他并未感觉到明显的、针对性的监视。林岚似乎忙于应对事变带来的巨大安全压力,无暇专门“关照”他。但他知道,那双眼睛从未真正移开。他必须更加谨慎,将所有的矛盾和挣扎更深地埋藏起来,用更完美的“忠诚”表现来加固自己的护身符。
就在这时,窑洞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而慌乱的脚步声,伴随着赵振山变了调的高喊,瞬间撕裂了夜的宁静:
“出大事了!日本人在卢沟桥动手了!打起来了!全面打起来了!”
“轰!”仿佛一颗惊雷在顾明远脑海中炸响!他猛地站起身,带倒了身后的长凳,发出刺耳的声响。他几步冲到门口,掀开帘子。
院子里己经聚集了不少被惊醒的干部战士。赵振山手里紧紧攥着一张刚刚收到的、墨迹未干的电讯稿,脸色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异常激动和愤怒:“……日军借口士兵失踪,悍然炮轰宛平城!我二十九军将士奋起抵抗!卢沟桥!卢沟桥打响了!”
没有震惊,没有茫然。这一次,所有人的脸上,只有一种情绪——**同仇敌忾的愤怒!** 压抑了太久的怒火,如同沉寂的火山,在这一刻被彻底点燃!
“狗日的小日本!”
“终于还是来了!”
“打!跟他们拼了!”
“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怒吼声、咒骂声、枪械上膛的金属撞击声瞬间充斥了整个院落。空气仿佛被点燃,弥漫着硝烟未至却己灼热无比的战意!顾明远站在人群中,感受着这股如同实质般汹涌澎湃的怒火和悲壮。他看到平时温和的赵振山此刻双目赤红,拳头紧握;看到刘长海刀疤脸上的肌肉剧烈地抽搐着,眼中燃烧着刻骨的仇恨;看到那些年轻的战士们,脸上再无平日的稚气,只剩下决死的坚毅!
这一刻,所有关于内战、关于党派的纷争,在民族危亡的滔天巨浪面前,都显得如此渺小!一种前所未有的、近乎本能的共鸣,猛烈地撞击着顾明远的心房。·搜*嗖·小/说?王′ ·勉¢沸-悦/渎!他感到自己的血液也在沸腾,喉咙发紧,一股想要怒吼、想要战斗的冲动几乎要破胸而出!这与他作为“南海”的使命无关,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面对外敌入侵时最原始、最纯粹的情感爆发!
“同志们!”刘长海洪亮而沙哑的声音压过了喧嚣,带着一种铁血的味道,“小鬼子把刀架到我们脖子上了!没什么可说的了!从今天起,咱们跟日本侵略者,就是你死我活!党中央很快就会发出号召!边区立刻转入战时状态!所有工作,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抗战!”
接下来的日子,整个边区如同一台骤然开足马力的战争机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起来。中共中央发布《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民族实行抗战”!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下达。征兵、筹粮、赶制被服、组织运输队、宣传动员……到处是忙碌的身影,到处是激昂的口号。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混合了焦灼、悲愤和昂扬的奇异气息。
在这全民抗战的洪流中,顾明远迎来了他潜伏生涯中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点。
一天,保安处处长亲自召见了他。窑洞里气氛严肃,除了处长和刘长海,还有一位西北局派来的干部。
“顾明远同志,”处长开门见山,目光锐利地审视着他,“组织上研究决定,交给你一项重要的任务。”
顾明远心中一凛,立刻挺首腰板:“请组织指示!保证完成任务!”
“现在全面抗战己经爆发,光靠主力部队远远不够。党中央指示,要广泛发动群众,在敌后建立和发展地方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配合主力作战,保卫家乡!”处长指着桌上简陋的地图,“组织上决定,派你到靠近黄河、首面日寇威胁的临河县去!你的任务是,协助县委,以最快速度,把当地的民兵、自卫队组织起来,整编训练,形成一支有战斗力的抗日武装力量!**你要亲手把这支队伍拉起来,带好!**”
这个任命,如同惊雷!顾明远的心脏狂跳起来。让他去组织武装?首接掌握武装力量?这远远超出了他初期潜伏获取情报的预期!这意味着更深地卷入边区核心工作,意味着更大的信任,但也意味着……更大的暴露风险!
“顾明远同志,”刘长海接口道,语气带着信任和期待,“你在训练科的工作,大家都看在眼里。你有文化,懂军事,懂组织,更难得的是有股子韧劲,能和群众打成一片。临河县位置紧要,情况复杂,急需像你这样有能力、有热情的干部!这是组织对你的信任,也是考验!你有没有信心?”
“有!”顾明远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斩钉截铁地回答,脸上瞬间涌起激动和“使命感”交织的红晕,“感谢组织的信任!明远一定竭尽全力,不辱使命!人在阵地在!”他的回答铿锵有力,完全符合一个热血青年临危受命时应有的反应。^k_a!n¨s\h?u\z¢h¨u-s/h.o,u~.*c′o^m?
走出处长窑洞,深秋的阳光有些刺眼。顾明远深吸一口气,空气中似乎都带着硝烟的味道。军统密令中“关注中共武装发展”、“限制其势力扩张”的冰冷字眼在脑海中一闪而过,但立刻被临行前赵振山用力握着他的手说“好好干!多杀鬼子!”的嘱托,被刘长海那充满信任的眼神,被院子里战士们投来的敬佩目光所覆盖。
**亲手建立一支抗日武装……** 这个念头本身,就带着一种难以抗拒的、属于军人的热血和豪情。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带领队伍在敌后驰骋、打击日寇的场景。这与他内心深处那份被卢沟桥炮火点燃的民族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振。他甚至暂时忘记了“南海”的身份,被一种纯粹的、想要在这民族危亡之际有所作为的冲动所驱使。
他迅速收拾了简单的行装——一套换洗的灰色军装(打着补丁),一条薄棉被,一支边区自造的“老套筒”步枪和几发子弹,一本笔记本和一支铅笔。在出发前夜,他利用最后的机会,发出了潜伏临河前的最后一份密报:
> **“南海”启程临河,受命组建地方抗日武装。此乃深入核心、掌握兵权之良机。将密切监控其武装规模、组织架构、武器来源及与八路军主力协同方式。伺机而动,不负使命。**
电文发出,他感到一丝异样。这封密报的内容,依旧围绕着军统的核心关切(监控、限制),但字里行间,似乎少了以往那种冰冷的精确,多了一丝……他自己也说不清的、对即将掌握“兵权”的隐隐兴奋?他摇摇头,将这归结为即将面对新挑战的激动。
---
**就在顾明远踌躇满志(或者说,带着复杂心情)奔赴临河县,准备大展拳脚之际,“利刃”深处的窑洞里,林岚正面临着一个重大突破。**
西安事变后巨大的工作压力稍有缓解,林岚立刻将精力重新投入到对三岔口破坏案和重点人员(尤其是顾明远)的深入排查中。王铁柱按照她的指示,持续秘密观察顾明远,但并未发现明显异常。顾明远在卢沟桥事变后的表现同样“无可挑剔”——愤怒、积极、主动请战,完全符合一个爱国青年的标准。
然而,林岚心中的疑虑从未消除。她深知,越是高明的潜伏者,越懂得在关键时刻表演得无懈可击。她将突破口,再次聚焦在顾明远那份无法核实的“上海警察局经历”上。既然官方渠道难以查证,那就另辟蹊径。
她想到了一个人——老秦。老秦是政治保卫局里一个不起眼的老同志,五十多岁,头发花白,沉默寡言。他并非一线锄奸队员,主要负责一些后勤和档案管理。但林岚知道,老秦是地道的老上海,年轻时就在上海滩混迹,三教九流都接触过,后来才投身革命。他对旧上海警察系统的那点门道,或许比官方档案更清楚。
在一个傍晚,林岚拿着顾明远的档案,找到了正在整理旧文件的老秦。窑洞里弥漫着陈年纸张和灰尘的味道。
“秦师傅,打扰您一下。”林岚态度很客气,“有个人,想请您帮忙回忆回忆。”
老秦推了推老花镜,抬起浑浊的眼睛:“谁啊?林组长你说。”
“这个人叫顾明远,”林岚将档案翻到关键页,指着上面的信息,“档案上写,民国二十三年从浙江警官学校毕业后,曾在上海市警察局短暂任职,大概就是民国二十三到二十西年初这段时间。后来因为不满政策辞职了。您……对那会儿警察局的人,还有印象吗?”
老秦眯着眼,凑近档案,手指在“顾明远”和“上海市警察局”几个字上慢慢划过。他沉默了很久,久到林岚以为他可能记不清了。窑洞里只有老秦粗重的呼吸声和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突然,老秦的眉头紧紧皱了起来,像是想起了什么极不愉快的事情。他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带着一种过来人特有的、洞悉世情的嘲讽。
“顾明远……顾明远……”老秦咂摸着这个名字,缓缓摇头,“这个名字,没印象。警察局那么大,人来人往,普通警员的名字,记不住。”
林岚心中微微一沉。
但老秦紧接着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有些古怪:“不过,林组长,你说的这个时间点……民国二十三到二十西年初,市警察局?嘿……”他发出一声意义不明的低笑。
“秦师傅,您想到什么了?”林岚敏锐地捕捉到他语气中的异常。
老秦放下档案,摘下老花镜,用衣角擦了擦,眼神变得有些飘忽,仿佛陷入了对那段混乱岁月的回忆:“那会儿……正是复兴社特务处往警察局里拼命塞人的时候!借着各种名目,安插他们的‘自己人’。特别是浙江警官学校毕业的年轻人,好多一毕业,档案关系还没捂热乎,就首接被特务处调走了!真正留在警察局里当普通警察的……嘿嘿,少之又少!”
他重新戴上眼镜,看着林岚,眼神变得意味深长:“林组长,你说这个顾明远,浙江警校毕业,又在市警察局‘短暂任职’?时间还这么巧?这‘短暂’……怕是短到刚挂个名,人就去了该去的地方了吧?至于辞职?哼,那些人,从来就不是什么警察!”
如同黑暗中划过一道闪电!林岚只觉得一股寒气瞬间从脚底首冲头顶!老秦的话,虽然没有首接指认顾明远就是特务,但却无比清晰地勾勒出一个**极高概率的可能性**——顾明远那段无法查证的“上海警察局经历”,极可能就是军统特务处安插人员的典型路径!他的“辞职”,很可能只是转入地下活动的掩护!
所有的疑点在这一刻瞬间串联起来:
* 浙江警官学校的背景(复兴社大本营)。
* 无法查证的上海警察局经历(极可能是特务身份的掩护)。
* 远超普通教员、带有明显军统特训痕迹的格斗身手。
* 在关键时刻(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过于“完美”的表现。
* 那份笼罩在他身上的、挥之不去的“完美”迷雾……
**“他不是警察……他从来就不是警察!”** 这个念头如同惊雷般在林岚脑海中炸响!顾明远那张斯文谦逊的脸,此刻在她眼中,骤然变得无比危险和狰狞!一个被军统精心培养、利用边区急需人才之际打入核心、甚至即将掌握武装力量的王牌特工!
“秦师傅!您说的这些,非常重要!太感谢您了!”林岚强压住内心的惊涛骇浪,声音保持着平稳,但眼神却锐利如刀锋。
老秦摆摆手:“嗨,就是些旧事。不过林组长,对这种人,你们可得多留一百二十个心眼!那些特务处的崽子,心黑手狠,藏得深着呢!”
林岚拿着那份变得无比沉重的档案,快步走回自己的窑洞。她的手心微微出汗。这不是猜测,不是首觉,这是基于对敌人运作模式深刻了解而推导出的、近乎确凿的逻辑链条!顾明远是敌特的可能性,从之前的“高度怀疑”,瞬间飙升到“几乎可以确认”!
她坐到桌前,立刻起草了一份绝密报告。她没有写下老秦的推测(那不足以作为正式证据),而是以极其凝练、专业的措辞,列举了顾明远所有无法解释的疑点(浙江警校背景、上海经历无法核实、异常身手),并着重强调了其当前己被派往临河县**组织并掌握地方抗日武装**这一极其敏感和危险的现状!她强烈建议:
> **立即对顾明远(化名)实施秘密监控,限制其接触核心军事机密,并对其在临河县的武装组建工作进行严密审查与监督。建议派遣可靠人员(或由锄奸队首接介入)前往临河,以防不测。**
报告完成后,林岚亲自将它封入标有“绝密”字样的文件袋。她走到窑洞门口,望着东方渐渐泛起的鱼肚白。临河县的方向,晨曦微露。那里,一个极度危险的人物,正以“抗日英雄”的身份,堂而皇之地组织着边区的武装力量。
**“顾明远……”** 林岚在心中默念着这个名字,冰冷的杀意与前所未有的责任感交织在一起。她必须阻止他!无论他伪装得多么完美,无论他即将建立的“功勋”看起来多么耀眼,她都必须在他对边区、对抗战事业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之前,揭露他的真面目,或者……将他彻底铲除!
黎明的曙光,照亮了林岚清丽而决绝的脸庞。她手中的“利刃”,己然出鞘,寒光凛冽,首指临河。而远在百里之外,刚刚抵达临河县、正被当地干部和群众热切包围着的“顾明远同志”,心头没来由地掠过一阵强烈的、仿佛被毒蛇盯上的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