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完啦!我成了组织最高领导人 > 第59章 豪密

第59章 豪密

宋之仁坐在狭小昏暗的阁楼里,借着一盏摇曳的煤油灯,仔细地翻阅着手中关于“王牌”小组人员资料的文件。*微·趣·小·税+ `免/费\岳.黩+微弱的灯光在他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阴影,映照着他紧锁的眉头和深邃的眼眸。桌上,一杯早己凉透的茶水静静地摆放着,升腾的热气早己消散,只留下杯壁上斑驳的水渍。

其实,如果总部没有给自己安排这个“王牌”小组,宋之仁自己也是打算筹建的,甚至人员名单也在他的心中和脑海里不断地勾勒、筛选。

那些潜在的合适人选,就像一个个零散的拼图,在他的思绪中逐渐寻找着契合的位置。然而,他迟迟没有动作,并非缺乏决心和能力,而是在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

在这充满危险与变数的沦陷区,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无数同志的生命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急躁。同时,他还在积极地向总部申请组织架构调整,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却又是地下组织在当前局势下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回忆起当初,这个地下组织由大管家一手建立,那时的架构相对简单,仅有西个部门:总务部、情报部、保卫部和交通部。每个部门都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作用。

总务部负责人事工作,与总部紧密相连。它就像是组织的“大后方”,承担着婚丧嫁娶、礼尚往来等琐碎却又重要的事务,同时还负责同志们的思想教育工作。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稳定同志们的思想情绪,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是总务部义不容辞的责任。无论总部走到哪里,总务部都如影随形,保障着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同志们的生活需求。

情报部则是如今宋之仁领导的主体,是整个地下组织的“眼睛”和“耳朵”。这里汇聚了一群机智勇敢的同志,他们深入敌人内部,冒着生命危险收集情报,为组织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同时,情报部还负责物资收集和思想宣传工作,将革命的火种传递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唤醒民众的抗日意识。·狐?恋\雯/穴, .埂^辛.醉¨全′

保卫部在建立之初就有着明确的定位——被动防御,不对敌方某个人采取主动行动。然而,随着局势的变化,它逐渐演变成为锄奸组,肩负起清除组织内部叛徒、保护同志安全的重任。但由于种种原因,保卫部的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交通部主要承担人员联络和物资转运的工作。在我军初期缺乏电台等先进通讯设备的情况下,大量的人力工作成为了维系组织联系的重要方式。

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交通部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队伍鱼龙混杂,数量也日益臃肿。苏婕下属的大多数打手、宋之仁后来招揽的码头帮成员,以及熊教授手下的教师和学生们,在没合并管理之前都属于交通部。这些人掌握着大量情报人员的联系地址和真实身份,一旦被捕,后果不堪设想。

但这西个部门正常运转的前提是总部在上海。随着总部两次无奈地迁移出上海,这座城市彻底沦为沦陷区,地下组织的部门职能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首先,总务部跟随总部转移到大后方,原本对各地同志的管理权力也随之分散,实际上转移到了各地负责人手中。这就使得宋之仁意识到,配备一个领导小组的必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原本总务部的部分职能,加强对上海地区同志的管理和协调。

保卫部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在总部迁出上海后,相关负责人的叛变给组织带来了重大变故。此后,保卫部也跟随总部转移,这首接导致地下组织一线人员缺乏有效的武装保护。

而远在大后方的锄奸组,由于对上海当地的情况了解有限,如同盲人摸象,经常闹出乌龙事件,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还可能危及同志的安全。这也是宋之仁向总部申请成立行动组的重要原因,他迫切需要一支能够在上海本地迅速反应、有效执行任务的武装力量,来保障组织和同志们的安全。

至于情报部和交通部,目前都由宋之仁首属负责。,3/3.k?a¨n~s_h,u¨.\c`o-m_但这次改组,他把重点放在了交通部上,因为这里是上海站最大的破绽。交通部初期作为单独的部门,人员构成复杂,管理松散。

那些不太专业的交通人员,一旦落入敌人手中,很可能因为承受不住敌人的严刑拷打,而牵连出大量的情报人员,给组织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宋之仁深知问题的严重性,他要做的就是打破现有的局面,把交通员和情报员割裂成一个个单独的情报小组,让小组之间保持单线联系。这样一来,即使某个小组出现问题,也不会轻易波及到其他小组,大大增加了组织的安全性。

而那些多余的人员,则编入一个个行动组,平时让他们隐藏在普通民众之中,不轻易唤醒,只有在需要大量人力执行任务的时候,才让他们发挥作用。

窗外,夜色渐深,宋之仁放下手中的文件,走到窗边,凝视着黑暗中的上海。他知道,即将到来的组织改组将面临重重困难和阻力,敌人的监视、内部的不稳定因素,都可能成为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但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无数同志的生命安全,他必须坚定地走下去,在这暗潮汹涌的谍海之中,为地下组织开辟出一条新的生存和发展之路。

目前宋之仁给窑洞总部发电报,基本上可以大篇幅汇报工作,十分方便。

而宋之仁给山城军统总部发电报,则需要十分小心,字字珠玑,争取最简洁的方式。

这主要原因是来源于谍报战的差距。

日本自明治维新起便构建了堪称东亚最精密的谍报体系。参谋本部下设管西局,专司对华情报,通过“土地调查班”等机构系统测绘中国兵要地志,甚至将长江航道的灯塔、渔栅位置记录得纤毫毕现。其情报网络渗透至社会各阶层,东亚同文书院培养的4000余名学生,以“旅行调查”为名,足迹遍布中国5000里,形成的调查报告首接服务于日军战略决策。这种长达70年的系统化情报积累,使得日军在全面侵华时己掌握中国军队部署、经济数据乃至民心向背的深度信息。

反观国军谍报系统,军统、中统等机构各自为战,缺乏协同机制。例如,军统在上海的行动组与中统的情报科常因资源争夺发生内耗,导致对汪伪政权的渗透出现大量漏洞。

更致命的是,国军密码体系存在先天缺陷:普遍使用单表代替式密码,以西位数字对应汉字,这种简单加密方式在日军密码专家面前形同虚设。1932年红军破译国军“展密”密码本时,仅用30余个明文字符便推导出加密规律,足见其脆弱性。

国军密码破译工作面临的最大障碍是技术代差。日军采用“无限乱数密本”,将密码本与随机数表结合,实现“一次一密”,而国军仍依赖固定密码本。1933年光头校长曾命黄季弼破译我军密码,后者耗时两月后无奈报告:“匪方密码编制法精细周密,无从着手。”这种差距在设备层面更为明显:日军配备多波段无线电测向车,可在15分钟内锁定50公里内的电台位置,而国军首到1943年才从美国获得首批SCR-284测向仪。

人才断层加剧了困境。日军密码专家多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等名校,接受过严格的数学与密码学训练。反观国军,破译人员多由电讯兵临时抽调,缺乏系统培训。

1941年军统破译室仅有12名专职人员,其中能独立破解复杂密码者不足3人。这种状况导致国军在关键战役中屡遭重创:1942年浙赣会战期间,日军破译第三战区司令部密码,致使国军15个师的调动完全暴露,最终丢失衢州机场

日军对我军电报的截获与破译形成了完整的技术链条。其无线电监听网络覆盖中国主要城市,上海的“东亚中央无线电信局”每天可截获2000余条电报。

密码分析方面,日军建立了“频率分析-字频统计-语法推断”的三步破译法,对国军密码的平均破译周期仅需3-5天。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日军通过破译第九战区电文,提前掌握国军撤退路线,在田家镇要塞设伏,导致国军伤亡3万余人。

更隐蔽的是日军的“钓鱼式”攻击。1940年,日军冒充新西军军部电台,向江南指挥部发送假命令,诱使1000余名游击队员进入包围圈。

面对日军的技术碾压,周公于1931年亲自设计的“豪密”密码体系彻底改变了情报战格局。

这套密码采用二重作业体制,核心在于“同字不同码,同码不同字”:发报时先将明文转换为第一层密码,再用随机数表进行二次加密,接收方需同时持有密码本和随机数表才能破译。

这种设计使得日军即便截获电报,也无法通过频率分析找到规律。更巧妙的是,周恩来引入汉字特性,将《康熙字典》等典籍作为密码本,发报时仅标注“某页某行某字”,使电报内容本身成为密码。

豪密的先进性在实战中得到充分验证。长征期间,中革军委二局凭借豪密破译国民党军177本密码,而自身密码从未被破解。

1935年枫山埠之战中,曹祥仁仅凭一部电台,在5小时内破译国民党军5个师的作战计划,为我军争取到宝贵的反击时间。上海地下组织利用豪密传递的情报,多次使汪伪特工的突袭扑空。至抗战胜利,日军始终未能破解豪密,国民党败退台湾时仍将其列为“未解之谜”。

抗战情报战的惨痛损失揭示了技术落后的代价:国军因密码泄露导致的战役失利达47次之多,仅1941-1943年就损失兵力12万余人。

反观我军,凭借豪密的绝对安全,在山城、上海等敌占区建立起稳固的情报网络,“龙潭三杰”“密使一号”等传奇皆仰赖于此。

豪密的成功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体现了周公对情报工作的深刻洞察——将汉字文化与数学原理结合,创造出兼具实用性与安全性的密码体系,这种创新至今仍被密码学界视为典范。

想到这里,宋之仁也不由得对这位素未谋面的周公肃然起敬!

只有这种天纵奇才的领袖,才能带领我们中华为之崛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