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蒋介石宋美龄在台湾的日子 > 第14章完结

第14章完结

黄绍闳见国民党大势已去,南京解放已指日可待,遂悄悄飞往香港。.3\巴^墈~书*罔¢ ?首`发.在机场,

他遇到屈武,他对屈武说:"快到西北去!"屈武会意后也迅速逃离了南京。

4月22日,南京城内响起了零星的枪声,人们纷纷打起包裹细软出逃,交通一

片拥挤,李宗仁决定离开这是非之地。23日晨,他乘"追云"号飞机飞往广州,飞

机飞了1个小时后,他突然命飞行员转变航向,去了桂林。当晚,南京解放。

这时,蒋介石在溪口也坐不住了,遂乘车悄然驶离溪口,登上"太康"号军舰,

驶往上海。从此,蒋介石父子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故乡。

27日,蒋介石在上海以国民党总裁的名义发表文告,内称:"当此国家民族存

亡生死之交,中正愿以在野之身,追随我爱国军民同胞之后,拥护李代总统暨何院

长领导作战,奋斗到底。"同时,他派人三番五次到桂林催李宗仁到广州主政。¨c?n_x.i!u?b¨a¢o+.\n¨e!t.

而李宗仁感到蒋处处掣肘,自己手中无钱、无枪、无军队,实在难以一展宏图,

他不想去广州,一到广州即无法脱身了,还是留在桂林桂系老巢安稳些。鉴于此,

他和白崇禧等经过一番磋商,拟出五项条件:

代总统有权调整军政人事;

移存台湾的金钱应运回大陆以供军政开支;

所有军队一律听从国防部指挥;

中常委之决策,只能作为建议;

蒋先生出国。

对此五项条件,蒋假惺惺地表示答应,唯有出国一事他不同意。他说:"中正

许身革命40余年,始终一贯为中国之独立自由而奋斗。只要中国尚有一片自由之领

土,保持独立之主权,不信中正竟无立足之地。"他写信给李宗仁:"今日国难益

急,而德邻兄对中正隔膜至此,诚非始料之所及。而过去协助政府者,已被认为牵

制政府。故中正惟有遁世远引,对于政治一切不复闻问。"李宗仁被蒋的花言巧语

所迷,还是飞往了广州,继续做蒋的替罪羊。_s?j·k~s*a/p,p~.?c*o?m-

在解放军咄咄逼人的进攻下,5月25日,蒋介石亲自指挥的上海又失掉了,如

此"江南半壁业已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蒋介石孤舟漂泊,不知何处安身。5月

末,他终于来到台湾,落脚于台北十几公里处的草山,因忌讳"落草为寇"的"草",

便改草山为阳明山,以表示对哲学家王阳明的尊重。草山也就成了蒋介石的"总统

府"。

草山,青山环绕,林木茂深,泉水叮呼,本是游览的胜地,但是,山河美景不

能激起蒋介石的一丝游兴。烦闷之余,蒋开始拟定防台计划,决定以舟山、马祖、

金门、澎湖一线为前哨,以防务台湾为第一。

不久,李宗仁和阎锡山两次来台,要蒋介石到广州"主持大局",蒋经国觉得

"尚非其时,亦非其地。"蒋介石则不然,认为复出的机会将要来临,遂于6月14

日飞抵广州,李宗仁毫无思想准备,只得乖乖听从蒋的摆布,宣布成立非常委员会,

主席是蒋介石,副主席是李宗仁,这无异于恢复了蒋的独裁。不久,他在对部下的

一次训话中解释了他赴广州主持大政的理由:"我是一个下野的总统,论理不应再

问国事,一切由李代总统来处理......但想起总理生前的嘱托,勉以'安危他日终须

仗,甘苦来时要共尝'的遗言,现在是我党危难关头,所以我以党的总裁地位来领

导大家同共产党作殊死战。"看,他的理由又是多么动听。

蒋介石酝酿从幕后走向前台。

三 华盛顿,美国人"等待尘埃落定"

美国是蒋介石的国际后台老板。多年来,美国给予蒋介石大量的政治和经济援

助,尤其是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中,美国更是从全球战略利益考虑,把蒋介石

作为其在中国的代理人。但是,到了解放战争的尾声,美国的对华政策却发生了微

妙变化,美国人开始试图从中国的内战中脱身。因为,美国人对中国的局势是清楚

的,他们可不愿将政治和经济资本投入到蒋介石政权这艘"沉船"上,美国人要同

他拉开距离,等待所谓的"尘埃落定"。

1.美国人失望了

对日战争结束后,在全球范围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

本主义阵营形成对峙状态,国际关系进入"冷战"时期,苏联上升为美国的头号敌

人,世界也由此也构成两极对立的格局。而在中国,共产党接近苏联,国民党接近

美国。那么美国在中国利益的具体维护者,便当然地成了国民党。蒋介石则成为美

国利益的具体执行者。

正是基于国际两极对立的战略利益考虑,在美国有一大批支持蒋介石的人。其

中许多人后来被认为是些"利用中国问题来到达个人目的蛊惑民心的政客"。在国

会中,众议员理查德·尼克松和乔治·唐协罗不停地为蒋介石摇唇鼓舌。参议员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