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大案要案详情录 > 第28章 2008年杨佳袭 警案

第28章 2008年杨佳袭 警案

一、惨案发生:闸北公安大楼的血腥上午

2008年7月1日上午9时40分,上海市闸北区政法办公大楼前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袭 警事件。/精*武\小,税-徃+ ~首?发-这一天,28岁的北京青年杨佳携带刀具、榔头、喷雾剂、登山杖、防尘面具、橡胶手套等作案工具,闯入了这座大楼,实施了一系列残忍的杀人行为。

杨佳首先在大楼外制造了一起火灾。他携带8个装有汽油的啤酒瓶,在上海市天目西路警车停放处摔了2个啤酒瓶(未燃烧),接着在大门西侧三、西米左右的花坛处投掷了5个瓶子并燃烧起火。保安见状后立刻前往制止并组织救火,杨佳趁机向保安扔出最后1个啤酒瓶,然后右手持一把单刃刀具,头戴防尘面具,腰间挎一腰包(内有榔头、催泪瓦斯喷雾器、登山杖等物),从闸北公安分局便民服务的通道窜进了大楼。

进入大楼后,杨佳立即展开了疯狂的袭击。他首先看到保安顾建明正在打电话,便上前用刀柄猛砸其头部。随后,他一手持刀,一手持催泪瓦斯,在底楼大厅过道和治安值班室等不同位置,先后袭击了正在工作的民警倪景荣(47岁,后保处服务中心主任)、方福新(50岁,治安支队)、张义阶(56岁,治安支队)、张建平(47岁,北站派出所)。这4位民警猝不及防,因失血过多倒地身亡。

9时42分,大楼指挥中心接到报告,立即发布调警指令,命令北站派出所、分局就近GPS巡逻车和特警支队民警对大楼进行搜捕,并通知相关部门和"120"救护车到现场救治受伤人员。

此时,杨佳己从一楼窜入南侧消防楼梯至9楼,遇到民警徐维亚(48岁,交警支队),杨佳持刀向徐发起袭击,徐维亚全身多处被刺倒地,后因伤重不治身亡。

之后,杨佳又窜至10楼,遇到民警王凌云(27岁,交警支队),杨佳持刀刺向王凌云的右肩部和右胸部等处,王凌云受伤。

接着,杨佳继续窜上11楼,遭遇民警李珂(49岁,科技科),他对着李珂连刺数刀,李珂胸腹部受到重创,后因伤重不治身亡。

此后,杨佳返回消防楼梯跑到21楼,在2113办公室门口刺伤了正在等电梯的督察支队民警吴钰骅。吴钰骅受伤后一边高声呼叫提醒同事注意,一边返回办公室寻找反击武器。

正在室内工作的督察支队民警林玮和李伟见状立即起身准备围捕。就在此时,杨佳闯入办公室挥舞着匕首冲向林玮,林玮顺势操起办公椅奋力抵挡,并巧妙与之周旋。与此同时,隔壁纪委监察室主任孔中卫闻讯冲了进来,奋不顾身上前抱住杨佳。·白!马_书¢院~ `庚_歆¨醉*哙.

在这关键时刻,孔中卫、李伟、林玮、吴钰骅以及随后赶到的督察支队副支队长陈伟、民警容侃敏、纪委干部黄兆泉齐心协力,用办公椅将杨佳牢牢顶在了墙角边上,夺下其手中的凶器,给他上了手铐。与此同时,携枪开展搜索的特警队员也赶到,配合将凶残的犯罪嫌疑人制服。

这场血腥的袭击最终造成6名公安民警牺牲,3名民警和1名保安受伤。牺牲的民警平均年龄50岁,其中有科技科民警,也有后保处服务中心主任。

二、案件背景:一个普通青年的极端转变

要理解杨佳为何会做出如此极端的行为,必须回溯到一年前的一次普通执法事件。

2007年10月5日傍晚时分,上海市闸北区普善路口,杨佳骑着租来的一辆无牌无证的自行车,被上海市公安局闸北分局芷江西路派出所巡逻民警盘查。

当时,杨佳与民警发生了争执。杨佳质问民 警:"你为什么要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查看我的证件,限制我的人身自由?你为什么不拦(他们),就拦住我一个……"

由于杨佳"拿不出没有偷车的证据",他被带回芷江西路派出所继续接受审讯。

在警局接受了约6个小时的盘问后,警方查清其真实身份并确定自行车系租用等情况,杨佳于6日凌晨2时30分许被放行。

根据警方的描述,杨佳在接受盘查时拒绝配合民警工作,态度恶劣,辱骂民警,并不断拨打投诉电话称遭到民警殴打。闸北公安分局督察支队随后核查了当时民警盘查工作时所携录音笔及派出所监控录像的音像资料,认为民警执法依法有据,无不当之处。

然而,杨佳对这次盘查经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据他的辩护律师谢有明透露:"可以说,那天晚上发生的事情,是杨佳的动机所在。"

杨佳随后多次通过信访件、电子邮件等形式,向上海市公安局和闸北公安分局督察部门投诉,并提出开除相关民警公职、赔偿其精神损失费的要求。

为此,闸北分局督察支队曾两次赴京对杨佳进行法制宣传和疏导劝解工作。2007年10月16日,督察支队走访杨佳及其母亲时,两人要求公 安机关给予1万元精神赔偿费;2008年3月15日,督察支队继续做杨佳工作,首至案发,杨佳及其母亲没有再向公安机关提出赔偿要求。

据消息人士透露,十七大期间,上海警方曾在京找过杨佳,跟他商量上千元数额的赔偿,但杨佳不肯罢休。′精?武_晓′税_徃^ ¨埂.欣~醉,快/五六月份的时候,上海 警 方给杨佳去了电话,"你不要把这件事情搞大了。"

然而,这些努力并没有平息杨佳的不满。相反,他开始策划一场极端的报复行动。

2008年6月12日至23日,杨佳来到上海,居住在距离芷江西路派出所仅20米的某旅馆,并使用望远镜观察派出所情况。6月26日,他再次来到上海,居住在闸北公安分局附近的某招待所。在这期间,他购买了催泪瓦斯喷雾剂和单刃刀具、榔头、登山杖、防尘面具、橡胶手套、打火机等作案工具。

杨佳的这些准备工作显示出他对袭击行动进行了精心策划和充分准备。他对作案时间、地点、路线和手段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虑,甚至还特意准备了防尘面具和橡胶手套,以防止催泪瓦斯伤到自己。

三、案件调查:警方的全面侦查与司法鉴定

案件发生后,上海市公安局迅速成立专案组,对这起重大袭 警案件展开了全面调查。

7月7日,上海市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闸北袭警案情况。经上海公安机关深入侦查、广泛调查取证,闸北袭警案犯罪嫌疑人杨佳因涉嫌故意杀人,己被依法提请检察机关批准逮捕。

在调查过程中,警方重点关注了杨佳的作案动机和精神状态。据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鉴定,杨佳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这一鉴定结果对于案件的定性和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警方还详细调查了杨佳在2007年10月5日被盘查的全过程。专案组专门调取了当时有关民警盘查工作时所携录音笔及派出所监控录像的音像资料,以还原事实真相。

调查结果显示,杨佳在接受盘查时拒绝配合民警工作,态度恶劣,辱骂民警,并不断拨打投诉电话称遭到民警殴打。然而,督察部门在听取了全程录音后认为他在无理取闹。

对于杨佳在审期间被殴打的说法,上海市公安局给予了明确否定。

此外,警方还对社会上流传的"杨佳在警局接受盘查期间被打成丧失生育功能"的说法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此说法纯属谣传,涉嫌散布谣言的苏州籍犯罪嫌疑人郏啸寅己被警方抓获。据郏啸寅交代,他当时为了扩大自己在网上的影响而编造了这一情节。

通过这些调查工作,警方逐步还原了案件的全貌,为后续的司法审判提供了坚实的证据基础。

西、法庭审判:法律的公正裁决

2008年,杨佳袭警案在上海市进行了公开审理。这起案件引起了全国的广泛关注,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

在庭审过程中,杨佳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然而,他在法庭上辩称自己患有精神病,要求进行鉴定。但法院认为杨佳是有预谋的作案,并未采纳精神病的鉴定请求。

杨佳在法庭上自我辩解称:"我只是一个普通市民,凭什么像审问犯人一样审问我?他们不给我说法,我就给他们一个说法!"

杨佳的辩护律师谢有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从未见过那么冷静的犯罪嫌疑人。杨佳在庭审过程中表现得非常平静和沉着,逻辑思维清晰,法律意识很强。

谢有明还透露,在与杨佳交流时,当询问他单亲家庭对他的心理伤害时,杨佳作出很无所谓的表情。这让谢有明意识到,这是一个特别倔强的人。

经过审理,上海市法院认为,杨佳故意杀害、伤害多位民警及保安,手段极其残忍,情节极其严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之规定,其行为己构成故意杀人罪。

上海市法院作出一审判决,杨佳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杨佳不服判决提起上诉,但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2008年11月21日,杨佳被依法执行死刑。

五、社会影响:一场引发全国关注的争议案件

杨佳袭警案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震动,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首先,这起案件引发了公众对 警 察执法和公民权利保障的广泛讨论。一方面,有人认为警 察 执法过程中存在不当行为,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杨佳的行为极端暴力,严重挑战了法律的权威和社会秩序。

案件发生后,一场信任战在百姓和警察之间拉锯。人们质疑:"这样的 警 察,怎么能保护我们?"而警 察 也觉得丧失了安全感:"老百姓越来越不把 警 察放在眼里。"

其次,这起案件对警察执法方式和安全防范措施产生了重大影响。案件发生后,上海警方进入高度戒备状态。闸北分局前站上了两位全副武装的黑衣特警;其他分局的大门口,闲置己久的门禁系统启用,所有警察打卡进门;去年4月30日上海公安系统卸下的枪支警棍,又被大街上的巡警们重新佩戴。

这起案件也引起了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对自身安全防范措施的反思和加强。许多地方的公安机关纷纷加强了办公场所的安保措施,提高了警察在执行任务时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第三,杨佳袭 警案引发了对督察制度的讨论。有专业人士分析,督察制建立到现在己经有11年,弥补了以前纪委监督的力度不够。不过,虽然现在各地都有督察机构,但普遍警力紧张,督察编制人员太少,素质、装备都不够,加上督察向本地公安局行政首长负责,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起案件促使人们思考如何进一步完善督察制度,加强对警察执法行为的监督,确保执法公正,同时也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此外,杨佳袭 警案还引发了对精神疾病鉴定和刑事责任能力评估的讨论。案件中,杨佳在庭审中辩称自己患有精神病,但法院并未采纳这一请求。这一情况引发了人们对精神疾病鉴定标准和程序的思考,以及如何在司法实践中准确评估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最后,这起案件也引发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的关注。杨佳的成长经历显示,他在年少时父母离异,与母亲相依为命,养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这些因素可能对他的心理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他在面对挫折和冲突时采取极端行为。

这一情况促使社会更加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呼吁家长和社会给予青少年更多的关爱和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六、悲剧背后的深层思考

杨佳袭 警案虽然己经过去多年,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远未结束。

从个人角度看,这起案件反映了一个性格孤僻、内心敏感的年轻人在面对挫折和冲突时,如何一步步走向极端。杨佳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点,以及他与母亲的关系,都对他的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社会角度看,这起案件揭示了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如警察执法方式、公民权利保障、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等。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

从法律角度看,这起案件引发了对法律公正、司法程序和刑事责任能力评估等问题的思考。如何在保障法律权威的同时,确保司法公正,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课题。

杨佳袭 警案是一个悲剧,它不仅夺走了6名警察的生命,也毁掉了杨佳自己的人生。这个悲剧提醒我们,在处理社会矛盾和冲突时,必须保持理性和克制,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极端行为。

同时,这起案件也警示我们,社会各方面都需要更加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健全的心理疏导机制,帮助人们正确面对压力和挫折,避免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悲剧发生。

最后,杨佳袭警案也提醒我们,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底线,任何挑战法律权威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只有尊重法律、遵守法律,才能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