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文豪1879:独行法兰西 > 第47章 人人都有一双手,不在巴黎吃闲饭

第47章 人人都有一双手,不在巴黎吃闲饭

往年的3月号《索邦文学院通报》主要是索邦才子们的秀场,刊登的多是一些唯美主义、浪漫主义或者轻喜剧风格的小说。¨衫*疤/墈¢书_旺\ ,勉′费+悦-读*

那些有心资助学院的大人物们,之所以要来参加“诗会”,主要目的是在展现慷慨的同时,附庸风雅一番。

毕竟听完年轻、英俊的大学生在“诗会”上朗诵描写迷路的牧羊人在森林中与妖精谈恋爱的故事,谁都能评头论足一番。

但《老卫兵》实在太沉重了,批判的矛头既指向了专制政府,也指向了共和政府。

雨果先生“历史的债务”“我们都欠着债”更是让任何听到的人都不会好受——人家来参加“诗会”,是给索邦捐款的,不是向索邦还债的。

“老近卫军”是19世纪法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存在,他们不畏牺牲的勇气,和对皇帝拿破仑的忠诚,既指向法兰西近代史上一段难以忘怀的荣光岁月,也指向一种顽固、愚昧、无知、粗鲁的人格像征。

在巴黎,政治记者们会用“近卫军”来称呼那些政治家的长期紧密的追随者,这是一个带有一定的贬低意味的词汇。

所以《老卫兵》的发表,很可能将法国人对于这个本来已经消亡殆尽的群体的记忆重新唤醒——结果是好是坏,那就不由人来掌握了。*5*k?a_n+s¨h¢u~.^c?o^m~

一方面,要体现《老卫兵》是一篇难得的杰作,甚至连维克多·雨果都赞誉有加:

另一方面,又不能让它这么锋芒毕露,刺伤太多对此有忌讳的大人物的内心——例如像埃内斯特·勒南这样的波旁王朝死忠。

他那天之所以对莱昂纳尔敌意满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给予他们家族地位、财富的路易十八,就是当年下令解散并监视“老近卫军”的始作俑者。

【在本期《通报》付梓之际,我们怀着极大的热忱与审慎,向诸位推介一篇注定将在学院内部乃至更广阔的文学领域激起回响的学生作品——莱昂纳尔·索雷尔先生的短篇小说《老卫兵》

索雷尔先生的《老卫兵》,却以其迥异的气质、沉郁的力量与无懈可击的艺术完整性,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截然不同、却又震撼人心的图景获得了我们最崇高的文学巨擘——维克多·雨果先生——的亲自品鉴与高度赞誉。

然而,正因为《老卫兵》的艺术力量如此沛然,其主题的深沉与视角的独特如此引人注目,作为编者,我们深感有责任引导读者,以一种更为澄澈、超越政治语境的目光,去领略其文学价值】

正写着,办公室的大门被推开了,伊波利特·泰纳面带愠色地闯了进来,对着加斯东·布瓦谢吼道:“雨果先生来的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天啊,这还是我认识的巴黎吗?这还是我生长的法兰西吗?现在我去任何聚会,大家都用奇怪的眼神看我”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幽幽提醒这位脾气火爆的老同事:“我觉得,你是不是误会莱昂纳尔了?这种谣言,怎么看也不是莱昂纳尔编的,对他有什么好处呢?

昨天晚上,我在瑟莱斯蒂娜夫人那里听到的版本还是‘泰纳教授觉得自己欠了莱昂纳尔的债,想把女儿嫁给贫穷的莱昂纳尔还债’呢。μμ¨看?$\书?君+? ¤最o新|~#章μD?节t¤更[新?o快-”

他的才华,媲美我在索邦见到的任何天才!”

————————

安坦街12号,502号公寓,两个年轻人和一个小姑娘,迎来了一场温馨的聚会。

长方形的餐桌上铺着洁白的亚麻桌布,镀银的餐具已经擦得锃亮,每个人的座位前放着一只刻着花纹的瓷盘和高脚水晶杯;炉火噼啪作响,烛光在水晶杯上折射出细碎的光芒。

桌上正中央,放着一个大大的汤碗,里面是一只已经炖得酥烂的老母鸡,还有金黄色的鸡汤,以及在鸡汤里浮沉的蘑菇、箩卜块。

汤锅周围,则摆着烧鸭胸、奶油焗土豆、牛油烤时蔬,面包篮里既有传统的长棍面包,也有松软的“布里欧修”。

佐餐酒则准备的是一瓶普通的起泡酒。

莱昂纳尔举起杯子:“让我们祝贺佩蒂小姐健康归来!干杯!”

艾丽丝与佩蒂也都高高举起酒杯:“干杯!”——只不过佩蒂的杯子里装的是柠檬水。

艾丽丝在莱昂纳尔这里足不出户地躲了两周,甚至连窗帘都不敢打开;白天莱昂纳尔要去索邦上课,晚上则写稿到深夜,周末也经常神秘消失一整天。

她在这里除了看报纸以外,便没有任何消遣——直到这天,莱昂纳尔带回了一个叫做佩蒂的小女孩,说是自己的女仆。

对于发生在莱昂纳尔身上种种神奇的事情——突然间成了一个作家,还赚上了不菲的稿费,住进她想都不敢想的公寓——艾丽丝已经习以为常,不再追问了,何况突然多了个10岁的小女仆。

她只庆幸自己有了个伴。

吃过庆祝的晚餐,艾丽丝终于鼓起勇气问莱昂纳尔:“我想我想去找一份工作,我不能在你这里继续白吃白住了

你有门路可以给我介绍吗?”

莱昂纳尔并没有意外。

艾丽丝在她父亲的农场里,本来就养成了劳动的习惯,能在公寓里关上二周没有出门,已经算一件难得的事。

但是她的头像可是上过几份报纸的寻人启事的,现在抛头露面,恐怕很快就会被教会“缉拿归案”。

他想了一会儿,忽然问:“你的字写得怎么样了?”

艾丽丝一愣,随即点了点:“我在“卢尔圣母院”抄写过《圣经》,嬷嬷说我写得不错。”

莱昂纳尔露出笑容:“那就好办了!”

————————

1879年的3月1日,当期的《索邦文学院通报》正式出版。

作为每年最受瞩目的一期学报,很快每个索邦学生的手头都拿到了一份。

然后他们就震惊地发现,这一期《索邦文学院通报》主页最重要的位置,竟然不是哪位学者、教授的高谈阔论,而是一篇学生作品的导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