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太上感应篇汇编 > 第5章 前言3

第5章 前言3

旧刊感应汇编序二

天地之心,一至善之心也。人生气化之中,性本皆善。而启诱振作,浸润滋信,必资于感应之书。今与世人言善,无敢以为非者,独于感应之书,往往不屑卒(zú)读,甚至攒(cuán )眉不乐。揆(kuí)其意,殆以感应之说所以教恶人,吾无恶,何读为。余独以为非善人不能读善书,所以然者?以善与善感,如胶投漆,如酥和酪,气类相感,自然醰醰(tán)有味。日日有功,信哉!非善人不能读善书,行善事,立善论也。抑余更有说者。儒、道之言感应,犹释教之言因果也。感即因,应即果。故以“善”感者,得福果;以“不善”感者,得苦果。以“六度万行无上菩提”感者,得佛果。以“勤修净土念佛求生”感者,得极乐莲台果。无“感”非因,无“应”非果。感应既明,因果益着。世出世间诸法,无不可以此书为梯阶,惟愿家置一编,信受奉行。善念日充,心地日净。以之回向净土,求生极乐,进几佛果而不难。岂非重刻是书者之一大快事乎?是为序。

清光绪丙申三月大莲居士张丙炎沐手拜志

【译白】旧刊感应汇编序二

天地之心就是至善之心。人秉承天地阴阳之气而化,其本性为善。然而想要回归本性,启发诱导,使人精神振作,渐渐浸润,生起信心,就必须要借助于感化的善书。现在与人论善,没有谁认为是不对的,唯独对于论感应的书,往往不屑一顾,不愿意读完,甚至一看见就皱起眉头而不高兴。我揣测他们的想法,大概是认为感应之说,是用来教化恶人的,我没有恶,为什么要读它呢?我个人认为,并不是善人就不能读善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善与善相互感应,如胶漆相合,如羊奶和牛奶混合成为酥酪,气类相感应,自然就醇厚有味。只要勉励自己读善书,那么我坚信,自身的德行就会渐渐提高,就能有一番大作为。所以,并不是善人就不能读善书,行善事,立善论。然而,我还要说的是。儒、道所说的感应,就如佛教所说的因果。感就是因,应就是果。因此,以“善”来感,就得到福的果报;以“不善”来感,就得到苦的果报。以“六度万行无上菩提”来感,就得到极乐莲台化生的果报。没有“感”就没有因,没有“应”就没有果。感应的道理既然已经明白,因果的道理也就更加清楚了。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无不是以此书为阶梯,但愿家家都有一本,信受奉行!善念一天天的扩充,心地一天天的清净。以此功德回向净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进一步成就佛果也并不难。这难道不是重刻此书的一大乐事吗?是为序。

清光绪丙申三月大莲居士张炳炎沐手拜志

劝读感应篇汇编启

《感应篇》虽出《道藏》,而注中多引儒书佛经,读一书而得三教精义。一快事也。《汇编》乃汇集古今各种注本,详审决择,精益求精,而编辑成书者。故读《汇编》一书,已读尽《感应篇》注本矣!二快事也。编者手眼,高出等伦,莫与为比,读者得此良导,心量以之而开拓,福缘以之而广植。三快事也。儒教至理名言,诚正工夫,修齐要诀,此编已收之过半;佛门文字般若,于此亦得略见一斑;道家摄心要义,亦已汇萃此中。四快事也。故《汇编》不独为《感应篇》注之王,实为一切善书之王也。凡得遇之者,即是有福之人。能一线到底读去,息心静气,反复玩味者,体之于中心,见之于行事者,即是大福之人。若复精而求之,则成圣贤,作佛祖,尽在其中矣!人生在世,不克见此书王,沉沦长劫,自拔无由,岂非大不幸事乎?《感应篇》注解,如此明白,如此详尽,如此透彻,如此恳切,不啻如耳提面命,不啻如大声疾呼,而悲悯之怀,言随泪下。有缘读此,自应回头,又何疑哉!编中所载恶报诸人,趋死如鹜,至死不悟者,皆由其一生未曾读得《感应篇》也。《感应篇》之裨益于人生,岂第为转祸为福之唯一快捷方式,抑亦为超凡入圣之不二法门也。

【译白】劝读感应篇汇编启

《太上感应篇》虽然出自于《道藏》,然而在《汇编》批注中,大都引用儒书和佛经,所以读一书而得到三教精义。这是第一件值得称快的事!《汇编》乃是汇集古今各种批注,经过详细审查抉择,精益求精而编辑成书;所以读了《汇编》,就等于读尽《感应篇》的各种批注。这是第二件值得称快的事!编者的手法与眼光,实在高明得无与伦比;读者能得此良好的引导,心量必能拓宽,福德因缘也会因而广植。这是第三件值得称快的事!儒家的至理名言,诚意正心的功夫,修身齐家的要诀,《汇编》内已收录过半;而佛门的文字般若,在此也可略见一斑;至于道家的摄心要义,也已汇萃其中。这是第四件值得称快的事!所以,《汇编》不只是《感应篇》所有批注之王,实在是一切善书之王!凡是能看到本书的人,都是有福之人;若能一气呵成读去,息心静气地反复咀嚼玩味,心中有所体悟,并踏实奉行的,就是大福之人!若能进一步精益求精,则成圣成贤,作佛作祖的道理,也都在本书之中。人生在世,若无缘见到本书,就可能长劫沉沦,很难出离轮回,这岂不是天大的不幸!而且《感应篇》批注,是如此明白,如此详尽,如此透彻,如此恳切,不仅只是耳提面命,不仅只是大声疾呼,而这悲天悯人的胸怀,可以说是声泪俱下!所以,有缘读到本书的人,自应立刻回头,又有什么好再犹豫怀疑的呢?《汇编》中所记载的那些得到恶报的人,群相竞逐般地趋向死亡,甚至临死还不能觉悟;这都是由于一生当中,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