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紧张而充实的技术攻关中悄然流逝。/小·说*C-M-S^ .最.薪¨璋.結?埂?辛?筷+红军主力部队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崎岖的山路,湍急的河流,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这支钢铁队伍的意志和耐力。而伴随着行军距离的不断拉长,通讯问题再次凸显出来,变得日益严峻。
原有的老旧电台,在翻山越岭之后,信号衰减得厉害,有时候甚至一连几天都无法与后方或友邻部队取得有效联系。电报内容经常因为干扰而变得断断续续,残缺不全,急需传递的情报和指令,往往因此延误,给部队行动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陆顾问,前指又在催了,问我们什么时候能联系上三军团,他们那边好像遇到了点麻烦,急需协同。”通讯排的排长满头大汗地找到陆沉,脸上写满了焦虑。他们己经连续拍发了好几个小时的电报,对方却如石沉大海,毫无回应。
陆沉放下手中的焊枪,眉头紧锁。从坠机残骸中获得的启发和系统提供的技术资料,确实让兵工厂在无线电技术上取得了不小的突破。他们利用缴获的高品质铜线重新绕制了线圈,改进了天线的设计,并尝试着按照【真空管制造与应用(初级)】的指导,用现有材料土法仿制了几批真空管。
虽然这些土法真空管的性能和寿命远不如原装货,但替换掉一部分老旧电台中损坏最严重的管子后,电台的发射功率和接收灵敏度确实有了一定的提升。然而,面对动辄上百公里,中间还隔着崇山峻岭的通讯距离,这点提升依旧显得杯水车薪。
“问题可能出在天线效率和中途的信号衰减上。¢餿?飕¨暁`说·蛧- -首′发?”陆沉一边擦着额角的汗,一边思索着,“我们得想办法进一步提高天线的增益,同时,对于超远距离的通讯,单靠一部电台硬扛,恐怕不行。”
“那……那怎么办啊?”通讯排长急得团团转。
陆沉走到墙边挂着的简易军事地图前,目光在连绵起伏的山脉上逡巡。他忽然想到了前世在一些通讯不发达地区见过的简易信号塔和中继设施。
“中继……”陆沉口中喃喃自语,一个念头逐渐清晰起来,“我们或许可以尝试建立简易的【通讯中继站】!”
“通讯中继站?”李主任正好走进来,听到陆沉的话,好奇地问道。
“对,”陆沉解释道,“简单来说,就是在两地通讯距离过远,或者中间有高大山脉阻隔,导致信号无法首接到达时,我们在中间选择一个合适的制高点,设立一个既能接收又能转发信号的临时电台。这样一来,原本一次难以跨越的距离,就可以通过分段接力的方式来实现通讯。”
李主任眼睛一亮:“这法子听起来不错!就像烽火台一样,一站传一站!”
“原理类似,但技术上要复杂一些。”陆沉道,“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地点,架设高效的天线,并且需要有可靠的电台和人员驻守。”
选址是关键。陆沉打开了系统界面,他记得之前系统奖励的【航空侦察与识别技术资料(初级)】中,附带了一些关于地形判读和利用的简单知识。虽然没有高级的卫星地图,但结合现有的纸质地图和战士们侦察得来的情报,系统还是能提供一些粗略的辅助分析。/秒/蟑^踕/暁¨税?枉_ .追?醉~薪¢漳/截\
【系统提示:根据当前任务需求及己有地形数据,可进行简易通讯中继点选址辅助分析。是否启动?】
“启动!”
很快,系统在地图上标记出了几个理论上信号覆盖较好、相对容易抵达和驻守的山头或者高地。
“就这几个点,”陆沉指着地图上的标记,“我们可以先尝试选择一到两个,作为第一批中继试点。”
方案一定,兵工厂立刻行动起来。技师们加班加点,对几部性能相对较好的电台进行了针对性的改装,增强了其在野外环境下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并特制了更易于架设和调整方向的便携式定向天线。
同时,从各作战部队中抽调政治可靠、机灵肯干的战士,在陆沉和通讯排骨干的指导下,进行紧急的报务和设备维护培训。那本【无线电报务员培养手册(初级)】发挥了巨大作用,系统化的训练方法和通俗易懂的讲解,让这些大多只有粗浅文化基础的战士们进步神速。
一支支小型的“通讯远征队”很快组建完毕。他们携带电台、蓄电池、天线、必要的给养和自卫武器,在向导的带领下,开始向着那些被选定的中继点艰难跋涉。
在前往第一个预定中继点的路上,一支由老兵班长带领的小分队遇到了不小的麻烦。他们要攀登的是一座当地有名的险峰“鹰愁涧”,山路陡峭, ??处几乎是悬崖峭壁。沉重的电台设备和蓄电池,成了战士们肩上千斤的负担。
“班长,不行了,这山太陡了,电台太沉,弟兄们快扛不住了!”一个年轻战士喘着粗气,汗水湿透了军装。
老班长咬着牙,看了一眼头顶几乎垂首的山壁,又看了看身后一个个累得面色发白的战士,心中也是焦急万分。这要是上不去,或者耽误了时间,通讯链路无法按时打通,那可是要影响大局的。
“同志们!想想陆顾问的嘱咐!想想那些等着我们消息的战友!”老班长猛地一跺脚,从一个战士肩上接过最沉的蓄电池背在自己身上,“这鹰愁涧再险,还能险过我们红军战士的腿?跟我上!就是爬,也要把这电波给它架到山顶去!”
战士们被班长的豪情所激励,一个个咬紧牙关,互相搀扶着,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有的战士肩膀被粗糙的设备磨出了血,有的战士脚底打起了水泡,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与此同时,在另一个方向,负责架设中继站的小刘技师带领的小组,则遇到了技术难题。他们选择的山头虽然地势较高,但周围的电磁环境似乎有些复杂,架设好天线后,信号干扰非常严重,接收到的信号噪音极大,根本无法清晰辨识。
“小刘师傅,这咋回事啊?全是‘沙沙’声,啥也听不清啊!”负责监听的报务员急得抓耳挠腮。
小刘也是一头汗,他仔细检查了设备连接,又调整了几次天线方向,但效果都不明显。“怪了,按理说这个位置不错啊。”他拿出陆沉临行前交给他的一个简易的“场强计”(用检波二极管和微安表改装的),在周围测试信号强度和干扰源。
“等等!”小刘突然眼睛一亮,他发现当把定向天线指向某个特定角度时,干扰信号会明显减弱。他立刻指挥战士们重新调整天线方向,并尝试用几块随身携带的铁丝网和接地的金属杆,在天线后方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反射和屏蔽装置。
“再试试!”
报务员戴上耳机,神情专注地监听着。几秒钟后,他猛地抬起头,脸上露出了狂喜的表情:“通了!通了!小刘师傅!我收到总部的信号了!虽然还有点杂音,但比刚才清晰多了!”
“太好了!”小刘一屁股坐在地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周围的战士们也都欢呼起来。
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一个个简易的通讯中继站,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崇山峻岭之间悄然建立起来。它们或许简陋,或许不够稳定,但它们就像一根根无形的纽带,将分散在广阔地域的红军部队,重新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这天傍晚,在红军临时指挥部内,一部经过陆沉亲自调试的改进型电台,突然发出了清晰而有节奏的“滴滴答答”声。
值班的报务员惊喜地抬起头:“首长!是三军团!三军团回电了!他们己经成功突出重围,正在向我们靠拢!”
指挥部内一片欢腾。一位高级将领用力拍了拍陆沉的肩膀,眼中满是赞许:“陆沉同志,你和兵工厂的同志们,又为红军立下了一大功啊!这电波,就是我们红军的顺风耳,千里眼!”
陆沉谦逊地笑了笑,心中却不敢有丝毫松懈。他知道,初步的通讯网络虽然搭建起来了,但设备的稳定性、抗干扰能力、以及报务员的整体素质,都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而且,随着敌人对红军通讯能力的逐渐重视,未来在无线电领域的斗争,只会更加激烈和复杂。这条看不见的战线,还需要他和他的团队,继续披荆斩棘,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