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赤胆军魂:亮剑之工业救国 > 第一百零五章:“年终献礼”——60迫的小批量生产线建成

第一百零五章:“年终献礼”——60迫的小批量生产线建成

从黑云寨战场满载着宝贵的实战数据和李云龙的热情反馈回到盘龙峪后,莫兴华没有丝毫懈怠,立即组织兵工厂的技术力量,针对“盘龙峪一号”60毫米迫击炮在实战中暴露出的问题,展开了紧张而有序的改进设计工作。+咸~鱼\墈¢书·王. ~首_发?

首先是底座的稳定性问题。王大锤根据莫兴华提出的改进方案,对底座的结构进行了加强。

他不仅加厚了底座钢板的厚度,还重新设计了驻锄的形状和数量,使其能够更深地插入地面,并增加了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有效提高了在各种地形条件下的射击稳定性。

其次是简易瞄准具的易用性。莫兴华重新设计了瞄准具的刻度盘和调节旋钮,使其更加符合人机工程学的原理,操作起来更加便捷和精确。

他还尝试利用兵工厂新掌握的一些土法光学加工技术(虽然还很粗糙,但己经能够磨制出一些简单的透镜和棱镜),为瞄准具增加了一个简易的放大和校正装置,略微提高了瞄准的清晰度和准确性。^兰~兰`文`茓! *首\发¨

最后是炮弹引信的可靠性。这是苏婉和她的弹药小组重点攻关的难题。她们仔细分析了在实战中未能正常起爆的引信样品,

发现主要问题出在击针的灵敏度和传火药的稳定性上。

经过反复试验和调整,她们优化了击针的形状和弹簧的弹力,并对传火药的配方和压制工艺进行了改进,使得引信在各种撞击角度和撞击力度下的起爆可靠性,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在对设计进行改进的同时,莫兴华也开始着手对60毫米迫击炮的生产工艺进行优化和固化。他深知,要想实现稳定的小批量生产,就必须建立一套相对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

他借鉴了之前弹匣和“晋绥造三八式自动步枪”零件生产的经验,为60毫米迫击炮的生产,也规划了一条更为细致和高效的简易“流水线”。

这条流水线虽然依旧是以工序分工和手工操作为主,但它将迫击炮的各个部件——炮管、炮闩、底座、支架、瞄准具以及炮弹——的生产,都分解为若干个独立的工位,并对每一个工位的操作流程、技术要求和检验标准,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如,雯¨徃+ ′追*醉\鑫·彰`结?

例如,炮管的卷焊、镗削和热处理工艺,都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点。

炮闩、击针等关键精密部件的加工,则要求采用更标准化的图纸和量具,并由技术最熟练的工人负责。

炮弹的弹体铸造、内部装药、以及引信的装配和检验,也都有了更加细致和安全的操作规程。

为了配合这条新的生产线的建立,莫兴华还亲自编写了简易的《60毫米迫击炮生产工艺手册》和《60毫米迫击炮弹制造与检验规程》,并组织参与生产的工人进行了专门的技能培训和考核。

苏婉则在这条生产线的建立和后续的质量控制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她不仅负责整个生产计划的协调和物料的精准调配,还建立了一套初步的“三检制”——即操作工人的自检、班组长的互检、以及专职检验员(由她和几个细心的女工担任)的专检。

对于每一个出厂的60毫米迫击炮及其炮弹,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

她还开始尝试对60迫的生产成本进行初步的核算,并向莫兴华提出了一些关于节约原材料、降低消耗的合理化建议。

在莫兴华的精心组织和全体工人的共同努力下,盘龙峪兵工厂的60毫米迫击炮生产线,很快就初具规模。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调试,到了一九西一年十二月中下旬,兵工厂己经初步具备了每月生产十门左右合格的“莫造60迫”及其配套炮弹的能力。

这个产量虽然与那些大型兵工厂相比依然微不足道,但对于缺枪少炮、一切都只能依靠自力更生的晋西北根据地而言,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它意味着,根据地的部队,终于可以开始成建制地装备上自己制造的、性能可靠的曲射火炮了!

时近年底,整个盘龙峪兵工厂都沉浸在一片繁忙而喜悦的气氛之中。工人们干劲十足,决心在新年到来之前,加班加点,生产出第一批(初步计划为一个基数,即十到十二门炮,以及数百发配套炮弹)质量合格的“莫造60迫”,作为向根据地和前线部队献上的一份特殊的新年大礼!

莫兴华看着车间里那些挥汗如雨、一丝不苟的工人们,看着一门门崭新的迫击炮和一箱箱黄澄澄的炮弹从生产线上下来,心中充满了感慨和自豪。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批武器,这更是根据地军民自强不息、顽强抗争的象征,是盘龙峪兵工厂献给这个苦难而伟大的时代的最珍贵的礼物!

而这份“新年献礼”,也必将在即将到来的一九西二年,在与日寇的殊死搏斗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