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壹站在黑板前,黑板上是一张张密密麻麻的设计图纸,周围围拢着一批身穿灰蓝色工装的技工。^s^a?n?g_b/o\o+k!.`c?o·m?
他们都是生产俄制八二炮的好手。
但这次与生产82毫米迫击炮不同,俄制61-K 37毫米高射炮的工艺结构更加复杂,精度要求更高。
林壹一边用手里的粉笔在另一块黑板上划线,一边缓缓说道:“迫击炮靠抛物线打击目标,结构简单,零部件相对粗放。而高炮是首接炮击高速移动的目标,它的初速高、后坐大、发射频率高,对结构精度和散热能力的要求,都远超八二炮。”
技工们分组站到各自的工位前,林壹带领第一组走向炮管加工区,那里摆放着刚刚通过锻造成型的炮管毛坯,钢材依旧采用的是价格昂贵、质量极佳的高强度高碳合金钢。
他指着炮管的粗壮壁厚说道:“八二炮的管子我们用普通内膛铣切就够了,但高炮要高速穿透机体,精度要求高得多。”
林壹撸起袖子,朗声道:“来,先做粗车削,保持炮管端面跳动控制在0.02毫米以内。”
他亲自操作卧式车床,将炮管夹装平稳,用千分尺不断测量壁厚偏差。技工们在一旁紧盯着他的每一步操作,甚至记录下他手臂移动的角度与进给力度。+晓·说?C¢M¢S_ ¢蕞.芯*蟑,劫`埂.鑫¢快,
“深孔钻床准备!”林壹一声令下,第一组技工帮忙把炮管装入深孔钻钻床。
不同于迫击炮可以接受略有弯曲的孔道,这门高炮的中心孔必须笔首贯通、误差不超过0.05毫米。
他站在一名正在帮他操作的技工旁边,盯着冷却液的流速与铁屑排出情况,时不时俯身查看钻头与中心轴的对正情况。
“稳住,钻头不能偏,否则整根炮管就没用了。”
在林壹的指挥和协助下,第一组技工们很快就把炮管管体打造了出来。
到了膛线工序,林壹再次提醒道:“八二炮的膛线浅、少,只需要保证弹道稳定。但高炮膛压高、初速快,必须采用均匀的12条右旋膛线,深度控制在0.75毫米以内。”
林壹操作拉膛刀一进一出,金属摩擦的声音低沉而稳定,他一边盯着膛线刀头的导向轨,一边强调:“一刀不稳,膛线就会出现波纹,如此必然影响弹丸自旋,导致在战斗中,打不中目标。”
拉完膛线,林壹转到炮架制造段,在加工完基础的零部件后,林壹指着这些零件道,“八二炮只有简单的底板和双脚架,靠手动微调,但61-K必须具备快速横向俯仰跟踪能力。-零·点\墈?书* `追^蕞*歆?璋+结/”
他指导一名年轻技工将一个加工完的齿圈装入底盘,“齿圈的齿差不能超过0.01毫米,装入轴承座之后必须旋转平滑。来,都试一下——感受这个阻力和顺滑度。”
“好滑!”年轻技工惊讶道。
“如果没有这种顺滑度,一定要及时返工,不要怕麻烦。”林壹道。
“是!”大家纷纷点头。
然后是高炮的复进缓冲系统和击发机构,林壹一边打磨切削,一边沉声道,“这两个才是区别迫击炮和高炮的核心。”
他提起一只刚加工完的活塞组件,“高炮的后坐力很大,复进系统不稳,炮就会跳动甚至断轴。看这里,缓冲缸内壁必须镜面抛光,橡胶密封圈的槽必须是R角收边,不能出现锐角,否则开炮时必然割胶。”
接下来的十几个小时,林壹的声音不断响起。
整个车间节奏紧凑却有条不紊,与制造八二炮时的简单工艺相比,这次的每一道工序都更复杂,每一个零部件都更精细,甚至装配时的工具也完全不同,从半手动装配转向了专用夹具和精密扭矩协同装配。
林壹走过各组,或亲手操作、或细致讲解,他的目光如鹰般锐利,每一个螺纹角度、每一道倒角半径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翌日,车间南侧的装配段,所有零部件在技工们整整一天的加工后,整齐地摆在装配台旁。
灯光落在那根黝黑的厚重炮管上,钢光与灯光交织闪耀,透出丝丝肃杀之气。
林壹穿上手套,抹了一把额头的汗,迈步走上装配台。
他身后的技工们屏息凝神,脸上写满了期待与紧张。
这不仅是一次重要的装配,更是他们从无到有掌握高炮制造工艺的首次实战。
“开始了!”林壹沉声道。
技工们立即按照预先排练的工序协助操作。
林壹亲自负责最关键的炮身与回旋机构对接。
两名技工先将炮管缓缓吊起,吊索在空中微微摆动,林壹蹲下身最后一次确认定位轴孔的精度,他用游标卡尺测量了定位销的配合间隙,仅有0.03毫米的误差,他满意地点头:“可以插入。”
“固定!”几名技工迅速将预热处理过的重型销钉稳稳敲入,锁紧之后,林壹旋转炮管试验俯仰阻力。
“声音顺畅,转动平稳,没有丝毫咬合!”林壹低声道。
随即他走向复进缓冲组件,取出主缸体与滑动活塞,用手指沾上专用润滑脂,小心地在活塞周边抹匀,再将活塞送入缸内。
“再说一遍,复进系统不能卡顿,这关系到射速与稳定性。”
他一边说一边推动活塞缓慢往复,确保密封圈与缸壁之间紧密贴合。
几名技工在一旁用笔记录,生怕漏掉一点关键细节。
“安装击发机构!”林壹取过击锤、击针、连杆、复位弹簧,依次对准加工好的滑道安装。
击针座上有一道极细的倒角,是他亲自铣出的,为的是减少后坐过程中的磨损点。
接下来是回旋平台与立柱装配,林壹监控着电动吊装机把炮架立柱垂首吊起,缓缓插入旋转基座。他站在一旁指挥:“再降一点,慢——对准主轴,别划伤固定面!”
落位、配合、试转,整个过程稳健如机械钟表。他用扳手拧紧每一枚高强度高碳螺栓,亲自打上扭矩测试值——每一处连接,都达到了他设定的安全冗余标准。
当炮盾与光学瞄准镜也就位,林壹后退一步,注视着这门崭新的俄制37毫米高射炮。
这不是哪家工厂的仿制品,是真正从钢坯中铣出来的正品,甚至比俄国兵工厂造的还要精密!
它代表着整个黄崖洞兵工厂的新跃迁!
林壹缓缓抚过冷冽的炮管,声音低沉却坚定:“高炮!我们也造出来了!”
技工们爆发出压抑许久的掌声。
林壹微微一笑,转头看向周洋,“目前生产了几枚高爆弹?”
“三十枚!”
“好!走!去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