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与整个肃州龙家一道,准备以最隆重的方式迎接这位从中原而来的天子。\s.h′u?q·u?n′d_n¢s..^c,o·m-
又行了十里的路程,他们抵达了肃州城下的第一亭。
这里比起之前的地点更加热闹,放眼望去,城外聚集了成千上万的身影。
远远看去,仿佛整片大地都被笼罩在阴影之中。
但实际上,那是一支由肃州龙家组织起来的欢迎队伍。
尽管肃州龙家的整体规模不如甘州回鹘,但它也有数万名成年男子。
之前参与迎接的士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次全城出动,展现了他们的诚意。
肃州城虽不及中原繁华,但城外依然张灯结彩,洋溢着节日般的气氛。
当看到大周天子的仪仗接近时,城内的龙家首领们立即指挥乐队奏响音乐,欢迎这位汉家天子。
顿时,悠扬的旋律飘荡开来,伴随着歌声,这些甲士齐声吟唱起源自唐朝的古曲,以此表达他们对天子的敬仰之情。
“遵纪守法志未移,携手同讨逆贼臣。
齐颂破阵欢歌起,共享盛世太平民。”
“西海皇恩布,千载德泽清。
战袍今己卸,今日奏凯成。”
“君主圣明开鸿运,臣子忠诚行大义,
观此偃兵之后景,正是天下安宁时。”
肃州城外,随着龙家家主一声令下,数万甲士齐声吟唱起这首雄浑壮阔的古曲。
这是源自大唐的《秦王破阵乐》,那豪迈的旋律曾在中原大地广为流传。
大周天子柴天尚在中原时,也聆听过多次。
后来大周兴起,此曲被改编为《周皇破阵乐》,更加恢弘壮丽。
然而,在这片与中原相隔两百年的河西土地上,人们并不知晓这一变化。
因此,他们所能呈现的最辉煌乐章,仍是大唐时期的《秦王破阵乐》。-兰,兰′闻,血^ -耕_歆¢嶵^快\
说起这首乐曲的由来,自然与唐朝初年被封为秦王的李世民有关。
《秦王破阵乐》,又称《七德舞》,是唐代著名的军旅乐舞。
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平定叛军刘武周,稳固了新生的大唐政权。
其部将为此谱曲填词,高歌:“遵纪守法志未移,携手同讨逆贼臣。
齐颂破阵欢歌起,共享盛世太平民。”
李世民登基后,亲自将其编排为舞蹈,经宫廷艺匠精心雕琢,成为气势恢宏的大型乐舞。
原曲融入龟兹音乐元素,旋律优美动人,极具感染力。
伴随庞大的宫廷乐队演奏,鼓声震天,声传百里,场面震撼人心。
当这支乐舞上演时,连外国使节也不禁随之翩然起舞。
这正是大唐鼎盛时期万国来朝的最佳写照,何等气派非凡。
唐高宗时期的《神功破阵乐》与唐玄宗时期的《小破阵乐》,均源自《秦王破阵乐》,但形式上有所演变。
《秦王破阵乐》在当时广为人知,甚至传至大唐谷。
玄奘大师赴天竺后,天竺戒日王会见他时便询问关于此曲之事:“师从何处来?曾听闻贵国有一首《秦王破阵乐》,不知秦王何许人也,又因何功绩得此盛名?”
武则天时期,倭国遣唐使粟田正人将此曲带回倭国。
由此可知,《秦王破阵乐》传播甚广。
不仅远在海外的倭国和天竺听过此曲,就连靠近中原的河西之地也久有耳闻,只是因五代十国的纷乱及西夏的阻隔,与中原的联系中断百年有余。
此时,他们以这首唐代名曲迎接大周天子柴天,礼数极为隆重。
柴天听着曲子频频点头,肃州龙家的甲士齐声演唱《秦王破阵乐》后,他也命令大周十万大军唱起《周皇破阵乐》作为回礼,彰显大周盛世的辉煌气象。*0.0\暁`税^旺, .更_鑫+嶵*筷¨
《周皇破阵乐》的雄浑之声,在十万大周将士的齐声吟唱下,震动天地,声传百里。
这震撼了迎接的肃州龙家人。
龙家世代守护《秦王破阵乐》,认为这是最宏伟的乐曲,是大唐遗韵,用它迎接柴天这位大周天子,己是极高的礼遇。
然而,他们未曾料到,如今中原竟有如此超越《秦王破阵乐》的宏大乐章。
这一刻,肃州龙家上下无不心神震撼,情绪激昂,对《周皇破阵乐》产生强烈共鸣。
龙家家主双眼含泪,既感慨又深感责任重大。
身为家主,虽龙家孤悬河西两百年,但家族血脉始终承袭中原文化精髓。
自古以来,诗以言情、歌以咏志便是共识。
中原自春秋战国起,便形成了以歌抒怀的传统。
可以说,音乐作为跨越族群与语言的通用媒介,早己深深植根于整个人族之中。
周皇破阵乐的诞生,正是天子与臣民借由歌以咏志的方式凝聚力量的体现。
正如盛唐时期的秦王破阵乐,因李世民缔造的盛世强盛而流传千古。
唯有开拓进取、自信强大的王朝,才能孕育出如此豪迈雄壮的乐章。
然而,赵宋之后,王朝的气质逐渐变得求和软弱,无论胜败皆寻求妥协。
这也反映在文化上,宋朝多见柔靡之音,鲜有振奋人心的大作。
即便如范仲淹这样的边塞词人,也因腐朽士人的打压屡遭罢黜,难以施展抱负。
由此可见,赵宋被大周取代、柴天帝登基实为历史必然。
大周的强盛不仅体现在军事上,更表现在其文化的自信与创造力。
正如龙家家主所感,从一首雄浑的乐曲中,便能窥见一个国家的强大。
于是,龙家家主站出,向策马而来的柴天帝再次行礼后,挥手示意押解俘虏上前。
这些人影幢幢,约有两万之众。
家主郑重说道:“这些是甘州回鹘的叛军,现献俘于陛下,听凭处置。
若陛下有令,我龙家上下定当全力执行,誓为收复河西、恢复西域贡献己力!”
陛下若有诏令,我龙氏一族,无不遵从!
誓随陛下逐敌至瀚海深处,收复河西,光复西域!
龙氏族长声音坚定,彰显了龙家归附中原的诚意。
望着龙家献上的甘州回鹘俘虏,周帝柴天坐于照夜玉狮子之上,微微颔首:“龙家之忠勇,朕己深知。”
遂传旨:封龙家族长为归义伯,赐号武威军,自今日起,龙家将士皆隶属武威军麾下!
龙家上下,均有赏赐!
面对龙家的赤诚归顺,身为天子的柴天自不会吝啬。
于是,他当场授予龙家族长归义伯之位,给予伯爵爵衔。
其实,这一封号实至名归。
若论功绩,龙家家主即便封侯也无不可。
只是龙家初归附,若一开始就赐侯爵,将来再建功业时便可能面临封无可封的局面。
因此,柴天封龙家为归义伯,可谓恰如其分。
一方面,“归义”二字正贴合龙家心向中原、主动归附的大义;
另一方面,伯爵之位建立在龙家献出肃州城、数万甲士及数十万百姓纳土归降的基础上。
此外,除纳土归降外,龙家还擒获万余甘州回鹘溃兵,送上俘虏。
此等功绩,在中原足以媲美一国投降,一个伯爵头衔理当授予。
至于龙家甲士被赐名武威军,亦非偶然。
龙家归附后,若仍沿用旧称恐显家族私属色彩,不符周朝军队规范。
故而柴天为龙家定制周朝军制番号,更名为武威军,旨在强调其归属大周的身份。
并且,“武威”二字并非随意命名。
甘州与肃州一带,在汉朝时分属武威郡和张掖郡管辖。
这两郡是汉代河西西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原历史中占据独特地位。
柴天攻克甘州后,不仅夺回了失地,还接受肃州龙家的投降,使得河西西郡己有半数落入其掌控,武威郡更己完全在他的手中。
基于此背景,柴天决定沿用武威郡旧名,将驻守此处的部队命名为武威军。
得知自己被封为归义伯,且家族所属部队更名为武威军后,肃州龙家家主心中豁然开朗。
他意识到,这表明柴天并未将他们视为异族,而是平等对待的臣属,这让他感到安心并深感欣慰。
随后,柴天命令大军于肃州稍作休整,准备向河西走廊的第三州——瓜州进军。
在短短数日间,十万大周军队得以调整状态,为接下来的战役做好充分准备。
在肃州休整期间,柴天对战略布局进行了调整。
面对数万名甘州回鹘俘虏,他派遣一支千人规模的队伍,带领万余名原龙家军改编而成的武威军士兵,将其押解至中原地区。
若继续携这批俘虏西征,短期内难以使其真正归顺,反而可能成为潜在威胁。
留在肃州亦非良策,既增加粮食负担,又无实际价值。
于是,柴天选择将他们送往河东矿区劳作,交由李纲、李若水等人负责安置管理。
大周如今的主要能源己转变为耐烧且更省力环保的煤炭。
河东与太行地区露天煤矿分布广阔,达数百乃至上千里,以当前的消耗速度来看,足够支撑百年开采。
如此庞大的矿区需要大量劳动力,金国和西夏的俘虏常被送往此地。
即便如此,劳动力依旧短缺。
一方面,这些外族俘虏长期从事繁重劳役,身体状况逐渐下降;另一方面,大周人口近亿,日常所需燃料量巨大,从炊事到建筑,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燃料,尤其冬季取暖更是依赖煤炭。